第178章(2 / 2)

俄国人嘀咕道: “真是原始,就不能使用撞击引信吗?”

负责翻译的博古道:“那样制造成本太高。”

试射开始了。酒瓶,水泥弹头,铸铁榴弹头,手榴弹以及最后在俄国军事顾问们看来,最为夸张的“竹筒”和“陶制”弹头都先后被“弹”了出去。

射得最近的酒瓶和竹筒飞出约一百六十多米远,余下的也都都在200米到300米之间。

整个延安,几乎所有的高层领导,都现场观摩了这件武器的试射过程。

试射非常地成功,现场观摩的一干红军高层纷纷鼓掌,所有人都对其极为满意。

“简真是完美的游击骚扰利器。”

“用他可以把手榴弹弹得象迫击炮一样远!”

“完美的中程支援武器!”

“可以在连队里面,增加一个专门的掷弹兵排级单位。”

黄克部分抄袭英国人发射创意的产品,交给苏联的设计图纸有两副,一份是减重减上膛难度的0.6公斤发射当量版,全套设备成品重量11公斤。另一款可以发射1公斤弹头,其需要更大直径的弹簧和更强的“上膛”力度。

苏联方面拿到图纸后,轻易地找到适合的弹簧造出样品,最终成品重量是15公斤。事后按黄克的要求,他们也发送了两百个成品弹簧到中国来,而延安这边的小五金厂,也很轻松地将成品制造出来。

比起0.6公斤版的站着就可以“上膛”的轻松,林虎三下场操纵后者上膛时,却不得不象历史上的英国士兵一般,躺在地上用脚蹬手拉外加腰力,用上了“十牛十虎”之力,但还是不够。最后又加上一个人相助,两人合力,方才勉强完成上膛。

事后的测试结果,1公斤版的,最大射程大概在240米左右。只是后者的装弹速度实在让人抓毛,一分钟勉强只能装弹一发,林虎三事后的评价:实战中基本只能视为两分钟一发来看。由于其上膛实在太困难了,最后安德烈下场,为1公斤版的加装了一个类似弩箭用的,绞盘滑轮上膛装置,方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简直就是中世纪弩箭炮的复苏!”(苏联人事后吐糟)

事后,李润石主席给斯大林发去电报,内容就是索要更多的弹簧和零配件。——之所以没要成品,主要原因现在是海参威外海冰冻,中苏间海运暂时中断,只能直接通过铁路运送弹簧等无法生产的零件,余下的根据地自己加工制造是最好的方式。

接下来的半个月,延安的小五金加工厂三班倒不停地加工,半个月后,整整两千具成品被造了出来,红军内部,把发射0.6公斤弹头的称为“小炮弩”,1公斤称为“大炮弩”。

注:该物其实和英国的PIAT已经有很大区别了,英国的PIAT其实是有火药发射管的,弹簧的作用是用来吸收后座力的,而这一款就是弩箭弹射发射器,弹簧是作为纯粹的动力源。二者的区别在于,英国的这款武器是可以水平瞄准射击的,而黄克的这个只能是纯粹的抛射,几乎无法水平发射。他就是一个大号的弹弓。

-------------------- 第125章“过时”的苏联老同志的报告 --------------------

“又是弹簧,八千根?怎么这么多?”

“不多,造一张沙发最少要用四十根!一张床,一百根总是要的,八千根也只够造八十张床的。”

“......”

“可以过关了吗?”

“过去吧!”

红军索要的余下的黄氏弹弓的制造材料,在电报发出后第七天就收到货了——当时它们早就存放在满州里的仓库。前面试运输的两千件,只是在测试一下日本方面对这东西的态度。见一切顺利,在接到这边的电报后,满 州里方面就在第一时间就发货。

日方海关检查人员其实已经在怀疑这些弹簧可能是用在火炮制造的弹簧复进机构上使用,不过这个时期,日本方面对苏联军火援助中国国内的反常凯申势力,是持暗中支持甚至鼓励的态度。他们当然希望中国国内的内战打得越凶越好,常凯申这个“民国正统”被削弱得越大越好,在这事上并没有特意地阻拦反而睁一眼闭一眼地放行。

这一轮送来的材料里,除了弹簧外,还在一些木箱里,暗中夹带了八百根莫辛那甘的枪管,以及迫击炮的观瞄装置。

去年年底最后两个月的战役结束后,红军清点手中的缴获,意外地发现了大批的莫辛那甘步枪——抗战前的西北地区,同样也是莫辛那甘水连珠的大用户,冯玉祥部在北伐前后就接收了大批的苏援。而北伐后,依旧有不少莫辛纳甘通过各种渠道从蒙古地区流入西北。

冯玉祥的大西北军随着中原大战战败而解体,残部七零八落,枪械大量流失,不少也落入孙殿英、西北三马以及“关中刀客”手中。红军横扫西北后,事后对缴获武器进行大清点,各地上报缴获的莫辛那甘超过三千条。这些枪械大多因为使用过久,保养不当,状态很差,许多枪管的膛线几乎都磨平了,所以红军此番申请援助时,一口气就索要了高达八百根的数字,而苏联方面也如数运来。

日本那边对满州里运往北平“转口物资”根本就没有细查,这批维修枪管和弹簧等关键材料,在一月底就轻松地被运至延安,然后红军这边就是开足了马力,疯狂地生产“大小炮弩”。

而来自苏联的军工专家安德烈,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