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1 / 2)

追加的工业弹簧订单就已完成了两千根,在第一时间被装入箱中。

两千根弹簧,两辆嘎斯汽车就可以全部载走。用火车运输时,连一节火车车厢都装不满,余下的空位还塞入了其他工厂生产出来的配套零件,最后还再塞入十几箱螺钉螺帽,剪线钳,老虎钳、螺丝刀等五金工具零配件后,才算是把所有的空间利用完毕。

而后这节车厢,跟着其他装满莫辛那甘步枪的车厢,顺着西伯利亚铁路一路向东,

其间装军火的车厢在途中停靠时卸载,换上新的货物。但是这节装满弹簧的车厢却没有变化,继续一路向东,最后在中苏边境满州里车站更换了(换轨)车轮后,进入日占的东北境内。

其间,有人打开车厢门,登上车箱,撬开其中的几个箱子进行例行的海关检查。

日方检查人员(拿着弹簧):“这根弹簧是干什么用的?”

押送的苏联人:“减震用,大概是用来造沙发和弹簧床的吧。”

“另外的东西呢?”

“机器用的五金小零件。”

检查人员拿起一根长近半米弹簧看了看,又瞧瞧边上那些零配件,虽然心里有疑惑,但怎么也无法将其和违禁品挂上钩,在收取了转口费用后,摆摆手,放行。

在中国境内换挂在另一截火车头后,装满弹簧的车厢在东北的铁路上继续行驶,穿过山海关,进入北平,在那里他再一次地更换了货车头继续前进,最后停下来的终点,是西安。

箱子在西安火车站被卸载,整个车厢的物资,最后被装载到两辆四轮驱动的道奇卡车上开出车站,和他一起同行的,还有另外十四辆卡车,其中三辆卡车的后车箱上,装载的却是0.8毫米厚的,65厘米长,24厘米宽的薄钢板——这批钢板是从日本进口的产品。

十六辆卡车组成的车队,出了西安城后,变成了十七辆——多出来的那辆,装满了护送的东北军护卫,卡车在路上走了九个小时,在铜川和前来收货的红军交接,更换了护卫和司机后,继续前进,第二天到达他的最终目的地:延安。

在延安,车队分散开来,根据车子所载物资的不同,分别被开到各自不同的部门单位被接收。

钢板被送到了延安的小五金工厂。

首先被卸载的薄钢板,很快就被送入等候他多时的厂房里,他被送到专门的压模机那儿,被一根特制的压模柱一压,薄钢板瞬间就变成了变成了有缝钢管。被取下模机后,一边戴着手套的工人对其进行了简单的除刺处理后,以成品零件的身份送到隔壁组装车间里。

弹簧,细长发射杆芯,简易发射扳机,卡件,他的其他“兄弟”早就在那儿等候多时,一系列的组装和调整后,这件被苏联测试人员戏称为“大号弹弓”的大型玩具,被组装了出来。

拿着最终成品的,先是一位大鼻子的“苏联专家”,他摇着头对旁边的另一位穿红军军装的洋人用俄语道:

“这件复古的玩具,让我想起了两百年前的掷弹兵时代!他太笨重,十一公斤!算上弹药,最少要占用两个步兵编制。而他的作用,其实用枪榴弹就能替代,我们苏联红军是绝对不会装备这种浪费一个,其实是两个步兵编制的武器。”

“安德烈同志,适合苏联的,不一定适合中国。这是我过去一年里学到的教训,而中国这边最不缺的就是人。”

回话的人说的虽然是俄语,但带着明显的德国口音——他本来就是德国人,不过现在有个中国名字,李德。比起苏联人,李德在苏区瞎指挥了一年,但多少还是有些长进,知道红军用不起太先进的武器。

而被他称为安德烈的男人,是苏联在上星期通过飞机派到中国的第一批技术专家。而未来的日子里,这样的专家还会通过不同的渠道进入延安。

他从俄国同行手中接过“弹弓”,看向旁边的桌子,上面摆着一排造型古怪的发射弹头,他们包括:酒瓶,水泥铸的发射弹头,铸铁榴弹头,边区造手榴弹,还有竹筒弹头。最夸张,却是一个陶制榴弹头,其表面还着缠满了防摔碎的缓冲草绳。

陶制手榴弹,并不是黄克一人脑洞大开的发明。二战历史上,苏联,日本面临战败危机时,都造过陶制手榴弹。前者制造数量不大,少量流存下来的样品在后世成了珍品。而日本在硫磺岛战役与冲绳战役中也曾大量使用。

“这东西最大的优点就是他什么都能射,而且不消耗发射药!”

李德一边说一边很费力给“弹弓”上膛,除了他之外,测试现场其他人也拿着新制好的数把“弹弓”,给其上膛。

“这东西让我想起了古老的弩弓!”

说话的是朱老总,包括他在内,所有人上膛的过程都很费力。

刘元帅以俄语对苏联的顾问道。

“看样子,我们要增加专门的掷弹兵兵种了。”

这些弹头的爆破方式极为原始:发射前要点火点燃引线。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