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2 / 2)

缅甸风云 汉客 3999 字 2022-07-24

至今,人民军的炮兵雷达只能监测100毫米口径以下的火炮,大型榴弹炮根本无法测算。

反炮兵多了,缅军也找到了应对办法。南桑战场,33师就将火炮放置在坑道或堡垒内,以躲避反击炮火。各处战场上,缅军的小口径火炮非常重视分散和机动设计,不再像以前一样固定炮兵阵地。

不断交手中,缅军的学习能力不差,人民军炮兵很难再取得过去那样辉煌的反炮兵战果。

因自身能力不足的懊悔,不宜过多,张扬又问:“你们能不能改造火蜂无人机,让其挂载炸弹去轰炸敌人坚固阵地,又或者是机场?”

“这是十一旅二营1连3排1班的毛一名战士,给军委和党中央写的信。看着部队每天都被敌机轰炸,他非常激愤,苦思良久后提出了一个设想,能不能用咱们的小飞机炸掉敌人的机场。”

“这封信是毛一笑同志在野战医院修养时挺着伤痛写的,我觉得很有见解。你们怎么想的?”

吕子文细细的读着信纸,信中文字略显凌乱但却字体刚强,信纸边缘的血迹更传达了写信人的炙热的革命信念。

传阅信纸后,无人机团队成员都红了眼眶。他们两年前也是知青战士,对一线战士的艰苦战斗感同身受。

吕子文深吸一口气,严肃的说:“火蜂无人机荷载在250斤以上,改造成无人轰炸机是可行的。难点在于无线电控制以及精确引导...”

张扬打断道:“技术报告可以书面提交,你们给我说说,以我们的技术能力,能在半年内成功吗?”

吕子文和身边的伙伴低头商谈一会后,正式的答复道:“半年很难,但我们有决心拼尽全力去做。”

张扬心里有些失望,但脸上却平淡的说:“那就行动起来,争分夺秒的去干!”

受首长鼓舞后,技术团队兴奋的跑回办公室,决定立刻行动起来。

吕子文留了下来,递来一封信,说:“委员同志,这是许文寄来的信,他要求回到根据地,参与到我们的航空事业当中来。”

张扬接过信,一边阅览,一边回忆。许文是缅共的第一届知青大学生,77年就去往长安,就读西北工业大学航天系,如今也快到毕业季了。

回忆起三年来关于知青大学生的点点滴滴,张扬是五味杂陈。缅共至今一共送走了四届知青大学生,共有653名知青回到华夏学习。

这些知青回到华夏后,变化极大,有的人拿着缅共补贴放浪形骸,一如华夏老三届,对自由、诗歌、文学、西方充满了乐趣;有的人自知是天之骄子,醉心于留在华夏、留在家乡,恍然忘记了缅北;有的人笔耕不辍,冒头苦学,只为回到根据地。

不到七百人的知青大学生群体里,形形色色的人都有。张扬有时候在想,怎么就不见他们在缅北师这么活泼,这么有诸般心思呢?

当年送走知青时,张扬承诺来去自由,想不回根据地了也可以,缅共不强求,只要偿还学费、生活费及大学补贴就好。

根据地如今蓬勃发展,不缺那百来号人。没了谁,地球一样能转。

信中,许文坚定的认为,他个人的价值必定要融入缅甸共产党这个大家庭,根据地急需各类技术人才,即将学成归来,许文已经迫不及待地回归缅北了。

张扬欣慰的笑了,说道:“许文和我党的事业是互相成就了,他愿意回来,我们热烈欢迎。我今晚就给许文同志回信,期盼他努力学习学成归来。”

顿了顿语气,张扬灵机一动,说:“无人机技术难题多,我们不会,可以求教许文同学。他不会,也能请教学长和老师。我们不白问,会给相应的报酬。我听说西工大地处郊区,伙食不太好,这方面我们要多关心。”

吕子文会意的答:“我这就给许文同志回信,并找教育部一同推进这项工作。”

“你说的中肯,我们的信让教育督导专员送过去。”

教育督导专员是缅共对华设立的职位,专门服务于在华知青大学生。同时,督导专员好要照顾好知青烈士在华烈属。

这样工作,缅共非常重视,督导专员每月都要亲自走遍十多个省市,将一份份津贴送到烈属手中,并确保烈属的权益不被侵害。

1980年的华夏民间乱象初现,华夏烈属都被欺负,就更别说缅共知青烈属了。去年,缅共调查发现,就有地方官吏或者地头蛇侵占烈属的现金补贴。

鉴于此,缅共中央改变了津贴发放规则,改为己方的督导专员亲自发放,并就地解决烈属的一些生活困难和幼儿读书难题。

督导委员会不单为六百多名大学生服务,还为两千多个烈属家庭服务。这份清单还在增加,前线的知青指战员不断牺牲。

缅共中央也在整理历年档案,力求找到每一个牺牲的知青身份和户籍信息。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