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1 / 2)

缅甸风云 汉客 3999 字 2022-07-24

比扩张土地,各大寺庙更愿意去弘扬佛法,光大本寺的声誉,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信众礼佛。

1月初,张扬约见奈蓬大师后,腊戌佛教理事会很深明大义,承诺放弃寺庙土地。

腊戌地区寺庙耕地不过数千亩,这点土地,佛教理事会舍得,只要信众在,菩萨身上的金粉只会越来越厚。

张扬这次索要土地,当年不是为了这么点土地,而是给佛教立规矩。有了规矩,以后进入平原地区,就有“法”可依了。

本地佛教懂礼貌,张扬也开出了针对僧侣的方子,凡是住寺的职业僧侣都纳入分田范畴内。就如金光寺,常驻僧人有人36人,一共可分得180亩水田、288亩菜地、360亩林地。多余的耕地,分给当地农民,最后剩下山林、荒地则归于国有。

有了佛教理事会的配合,腊戌地区土改进度很快。张扬再次下乡调研时,土地已经分配下去,当地农民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正在挖渠修机耕路。

土改的背后是详尽的人口调查,腊戌地区农村人口为268148人,总稻田耕种面积达一百多万亩。今年春耕后的夏收,预计会为边区政府提供十万吨公粮和收储粮食。

掸中、掸东两大地区下半年土改,虽缅共中央决定搞大种植园,但依然会给当地山民分土地。

待下半年秋收时,新解放区都恢复了农业生产,到时整个根据地百万人口都将迎来一个粮食丰收季。

乐观估计,到今年年底,根据地储备粮总量将超过50万吨。粮食危机不再是危机,而是缅共解放事业的助推器。

2月15日,张扬视察腊戌无人机制造厂,工厂就在腊戌机场的西山脚下,工厂建筑面积达到一万多平方米,职工人数约为150人。

工厂管理层和技术骨干是前年起就跟着611所试飞团队学习的知青技工团队。华夏无人机团队终止合作后,学习团队回到缅北,筹建根据地自己的无人机制造厂。

筹备将近一年后,无人机厂在今年初投入运行,目前每月能组装大小两型无人机共30架,计划于年中将产能提升到80架。

张扬视察工厂时,宽阔的厂房内,工人正站在流水线两边,分次序地组装零部件,将一架火蜂无人机组装成型。

前线激战正酣,每天都会损失数架乃至十余架无人机。火蜂和蜂鸟无人机都被一线部队当成了消耗品在使用。无人机工厂的投产,是前线部队获得侦察优势的有利支撑。

出了喧闹的组装车间,张扬问随行的工厂管理层:“你们对前线部队对于无人机的反馈意见,你们怎么看?”

以吕子文厂长为首的管理层,同时也是根据地的无人机技工团队。根据地人才稀缺,所有的技术人才同时要兼任管理岗位。

“知道的!”

无论火蜂还是蜂鸟,都有一个显著的不足之处,那就是只能携带航空照相机,无人机落地后,航拍照片要送到后方的技术分析中心,由技术人员用电脑等手段研判照片情报,出具战情报告后,再送到一线部队手中。

人民军尝试过技术团队携带设备伴随部队前进,就地读取航拍情报,但效果一般。这个时代的电脑很沉重且娇贵,缅北湿热多雨,技术团队野外行军非常麻烦,并且危险。

这次人民军主力走水路跃进实皆北部,交战区域全在国统区,航拍情报读取团队更不可能跟随部队进入战区,只能留在八莫。

如此以来,前线部队使用的蜂鸟无人机的侦察效果就大打折扣,当日早上航拍图像,要先走山路再走水路,历经数百公里才送回八莫。等情报在送到一线部队时,敌我阵线早就变动了,情报早就严重失真,甚至无效。

火蜂无人机从后方机场起飞,高空飞跃战区或曼德勒、密支那上空,一如战前那样带回有效航拍。

但一样遇到一个问题,无法及时读取情报并送到前线,只能作为战线指挥部或军委的参考情报。

此外,缅军早就对火蜂无人机有所了解,F-5战斗机化身为火蜂杀手。无人机侦察团每飞5个架次的火蜂,才能带回一次有效的敌区情报。

蜂鸟和火蜂都无法满足人民军的需求了,在愈发激烈且敌我态势变化极大的新战场,部队需要更先进更高效的无人机。

吕子文苦恼地说:“工厂目前只能生产无人机,至于研发和改进工作,我们刚投入力量,远没到产出的时间节点。”

“...之前,新式无人机的研制工作,我们交给了华夏团队。如今合作中断,我们能力有限...实在是愧对党和部队的信任啊!”

张扬心中叹了口气,他当然也知道实情。去年初,缅共就向611所和132厂支付了一笔研究经费,要求对方改进两款无人机,以并获得实时图像回传功能。在双方的构想中,新式无人机将装备电视摄像机,驾驶员只需在电脑前就可以获取航拍图像,并远程遥控飞机。

这一合作被京城一纸公文给打断了。

根据地的无人机团队平均学历勉强达到高中水平,让他们去研究无人机,实在是过去强求。

不仅是无人机研制,人民军还提出了炮兵侦察雷达的改进方案,但都由于华夏团队的撤走而无疾而终。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