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会盟变大集市(2 / 2)

缅甸风云 汉客 4839 字 2021-06-20

大喜过望的边民,当即“慷慨解囊”,在集市里挑选心仪的商品,成为买卖主力军。

得到了实惠的边民,回家后四处炫耀,吸引了更多的百姓南下。

隔天,集市更为火热,销售亦更加火爆。

坐镇孟拉的谢和华,听取吴晴的汇报后,有些哭笑不得,没想到苦心营造的惠民大集,被华夏边民钻了空子。

为了“勾引”佤邦百姓,供销社特意压低物价,农具、日用品等普遍五折出售,稻谷、番薯、土豆等粮食,更是低至三折。

佤邦百姓穷到没有货币,也做了贴心安排,只要老百姓能拿出点农产品来交换,哪怕再普通、简陋,供销社也收。

这次大集市的惠民、公益属性更多,就没想从里面赚钱。

从木姐运输物资来孟拉,要从滇省内绕一大圈,再驮运来孟拉,可谓千里迢迢,物流成本高得惊人。

若是要赚钱,物价起码是根据地本部的一倍多。

可没想到,佤邦人民还没享受到大优惠,就让北边老表给占去了!

“首长,要不要提价?”

首次独当一面,却出了大纰漏,吴晴很是忐忑,怀着挨批的准备,问道。

“不用,粮食限购就行!”

“穿好衣的是边民,粮食就少卖;衣服破,皮肤更黑,弯腰的就是佤邦百姓,多卖他们一些,多给点优惠。”

谢和华大笑:“不用太自责了!吃亏就当是开拓市场,以后我们的商品早晚会进入版纳地区。”

吴晴回到集市后,立刻做出调整,对本地百姓与华夏边民,粮食售卖上差别对待,其余商品则不限制。

辨别两地百姓很简单,最明显的就是由精气神勃发的气质。

这个时代的华夏农民,洋溢了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而佤邦百姓基本是个矮、黝黑、廋小,习惯低头弯腰。

两个群体差别非常大,若不是肤色、口音一致,真的让人难以相信两国边民是同一个族群。

销售员说明低价粮食政策是为了给本地饥民的优惠后,绝大部分华夏边民表示理解,放弃买粮食的打算。

粮食销售不见起色,但各类工业品的销售却愈发火热,每天都有更多边民涌入市场。

到25日,供销社准备的库存就消耗大半,运输团又从春城、理城两地的储备仓紧急运来一批商品。

销售大好却没赚到钱,谢和华特意写了份报告,传回旅部,要求本部给予足够的支持。

浏览完销售细则,张扬感慨道:“没想到版纳地区百姓生活水平高保山这么多。”

不过细细想来,也属正常。

版纳地区纬度比保山地委,整体低了4个纬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光热、雨水高太多。

地形上,版纳地区摆脱了横断山脉的束缚,不再是山谷纵横的高寒山区,拥有更多的可开发平原、丘陵。

自然禀赋上,版纳所在的滇南地区,就比滇西地区,优越太多了。

地好、气候好,产出就多,版纳百姓的收入水平,排在滇省边界地区的首位。

自然条件好的同时,版纳边民也赶上了好时代!

52年解放后,经历土改、公社等一系列社会改造,让很多处于原始社会的版纳少民,一下子进入了“共产主义”时代。

由于太过激进的社会改革运动,六十年代初,版纳老表上演过逃亡潮,跑回深山,或投奔缅北老表,就是不受公社的苦。

刚从较原始的社会进阶到分田地阶段,还没安生就又要搞公社化,边民用脚投票可以理解。

新华夏居然出现百姓逃亡流,吓坏了滇省省府。

为了唤回边民,滇省放宽了公社要求,允许边民自由耕种自留地,持枪打猎,乃至买卖土特产。

受益于比内地更宽松的政策,版纳边民生活水准还算不错,攒下一些家资。

张扬脑子里回忆着版纳地区的资料,李国成推门进来了。

“政委,你可是稀客啊?”

李国成翻白眼笑道:“兴威安定了不少,我不就回来了!听说老谢做了亏本买卖?”

张扬笑着送过文件,让政委自个瞧。

过了一阵,李国成放下纸张,若有所思的说:“有必要加强和西双版纳地区的合作了!”

“我也这么想!”张扬走到地图前说:“我们曾构想的掸邦-滇省三条交通线,如今就东线处在未开发状态。”

“东线交通条件最好,这条线上的人口、资源最为丰富,理应纳入工作重点。”

李国成颔首说:“让老谢做前期工作,看版纳地委的父母官态度如何。”

九旅在滇省的经营重心,一直是沿着春瑞公路铺开,利益网络也是如此。

对真正的滇南地区,就相对少涉足,连开路先锋的采购团也甚少进入版纳地区。

不过也不是没有一点基础。

去年特战大队与滇省边防军举行联合演练和剿毒行动,就是在版纳地区展开,九旅与当地政府早有接触。

此次运输团进入景洪,就是和当地政府、边防团合作的结果。

东线开拓一事暂时托付给谢和华,李国成转而问:“支前百姓的补助、借条,都清点完毕了?”

“细则制定了,你过目再改改。”

李国成摆手道:“审阅可以,改就不必了,免得你又抓我壮丁。”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