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交公粮(1 / 2)

缅甸风云 汉客 5014 字 2021-05-31

9月初,热带风暴余波平复,农田再次耕犁,正处于灌溉养田、秧苗未长阶段,农民得到了片刻农闲时间。

趁着这个时机,根据地启动农业税征收工作。

9月12日,税务小队奔赴各公社,在基层机构协助下,开启首次夏税征收。

税收的重要性,对一个政权而言,是为生死攸关,张扬特别注重此次征税。

为了保证税收队伍的纯洁性,一线税务员没有调用民政部门职员,而是从全旅范围内选拔新人。

人选要求初中文凭以上,且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政审和成分鉴别更少不了。

为了配合税务员,旅部另外成立独立的警卫队和运粮车队,它们分属不同的部门,起到互相监督作用。

经过2个月的人员培训后,税务局成立18支小队,在镇、大队、村三级基层政府配合下,直接下村收粮。

晨曦中,以邱余、王蒙为核心的第6征税小队来到南茂山寨。

邱余、王蒙都是滇省农家子弟,36名税务员也都是来自内地,和当地百姓没有瓜葛。

这也就隔绝了税收员徇私枉法与贪污腐败的土壤。

出自华夏农村的他们,对公社纳粮的流程一清二楚,懂纳粮的难点,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知道百姓交粮时的痛点。

父辈纳粮时的艰辛,足以让年轻税务员对根据地百姓产生共情,而不是一个冷漠地收税人。

得知公家今天来收粮,村民早早聚集在打谷场。

寨子以前没有公共打谷场,每年的晒谷季都是一大难题,也少不了邻里纠纷。

土改后,民政部支援了一批水泥,村村集体在村头修了一个大打谷场,以供村民轮流晒谷。

富余人家会自购几袋水泥,将自家院子硬化,就不用排队到大场晒谷。

基层组织的建立,和土改带来的经济改善,润物细无声地改变着农村,晒谷只是其中一个改变。

占地近2亩的打谷场,今天被分成一块块,码放着用箩筐装好的稻谷。

孩子在谷堆间奔跑,肆意地播撒欢快的童年。

大人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脸上带笑却内心忐忑的望着收粮队。

秤砣等工具刚摆放好,村民就围了上来,心急地问怎么交公粮。

邱余拿起铁皮喇叭,“乡亲们别急,先后退5步,别挤在一起。”

民兵小队适时隔开百姓,清出一片空地。

“大家不用急,咱们按照名册来,喊一个名字,就上来一家人。”

邱余这么一说,大家就不急了。

土改时,村里有花名册的,领化肥时也按名册顺序来,村民们清楚自家在里面的位置。

“申克、阿葵家!”

“哎!”申克立刻举手,示意轮到自己了。

“你家4口人,一共12亩口粮田,和8亩旱地。这次只收口粮田,一共收600斤公粮。”

邱余耐心的问:“田亩数和纳粮数,你有疑问吗?”

申克早就反复算了无数次自己该交多少粮,他当即肯定的点头,“没有问题!”

“那就签字、按手指。”

“这是你的收条,拿着收条去买农具,有6折优惠。”

交粮还有这种好处,申克喜滋滋地接下条子,郑重地放回口袋。

旁观的村民更加热切,想着等会拿到收据,能换来多少优惠。

有了申克家示范,收粮流程很顺畅,基本每家用时15分钟,就能交完粮。

申克夫妇没有留在打谷场看热闹,而是推着板车,悄咪咪地回到家对账。

阿葵关起大门,在大门背后,用粉笔写出-600的大字,汉字斤她不会写,写成了个字。

夫妻俩并不觉得字丑,而是喜滋滋地望着一扇门板的“账单”。

“阿克,我们还剩3000斤谷子,今年不用买粮了!”

申克笑呵呵的说,“还有坡地番薯没收,谷子应该吃不完,还能卖不少呢。”

“是啊!我和你都在食堂吃中午饭,还能省下不少粮食,秋收时还有一批谷,吃不完的。”

阿葵突然想起一件事,拉着丈夫的手问,“给村集体的公粮,真的能用杂粮充抵?”

“能的,村里也是卖给农场,换成钱或者猪仔。”

申克在工程一团干工,阿葵在财务局食堂帮厨,两人都领一份工资,算半个“城里人”,孩子也在木姐小学读书。

家里自然没法耕田,旱地还好,种番薯不用多管,以番薯藤免费为代价,让邻居照看,申克只需每周放假时回家打理就行。

种稻谷的水田就不能这么来。

在根据地的号召下,春天时申克决定将口粮田交给村集体种植,代价是1成的收获要上交给村公所。

阿葵欣喜的笑了,“那可真太好了!”

“剩下的谷子可以留着,吃或者卖都可以。我们领的两份工资还能攒下不少钱。”

接下来的时间里,阿葵笑容没停过,晚饭还炒了一份腊肉,让两个孩子饱餐一顿。

夜里,阿葵翻身问丈夫:“我们一年能攒下300多,这么多钱,该怎么办?”

她的惶恐,是因为钱太多了!

夫妻俩不用种田就能吃饱饭,甚至可以卖余粮,打工的工资相当于纯赚。

申克一个月工资有40多元,阿葵是10多块钱,省吃俭用肯定能攒下三百多元,折合缅元十万元。

这个天文数字,无疑吓坏了她!

去年的今日,家里惨祸不断,接连送走两个老人和一个孩子,钱无所存,饭不足饱,家徒四壁。

可现在一年就能攒下10万元。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