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9章(2 / 2)

民国不求生 宇文郡主 4000 字 2022-07-24

从阿拉伯式的奥斯曼建筑到本地低地阿拉伯人修建的土房,然后就是亚述移民这些年来修建的无数教堂,包括迦勒底派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基督教、新教、天主教齐聚一堂,建筑的石灰岩外墙、明亮的白色墙壁、细腻的大理石地板……比起中东,巴士拉更像是一座地中海城市。

“亚述自治政府也在开罗条约上签了字。”马惇靖继续说道,“伊斯坦布尔政府对地方上的控制力已经弱到这种地步,土耳其人还能管得住什么!哪怕有德国直接下场干涉也没用。”

凯末尔病入膏肓,坊间都传闻凯末尔因为肝硬化的病痛已经失去知觉,昏迷了几个月的时间,随时可能去世。

“恐怕凯末尔去世之日,就是开罗条约组织对土耳其开战之时。”

张如海感叹一声:“中东开战对我国也很不利,我们又一个原油进口来源就要断掉了。美国石油用不了,中东石油又用不了,只靠南洋的原油实在捉襟见肘。”

“只有趁战争爆发以前,多运一些原油回国了。”

中国政府现在正想方设法和中东各方势力签订一次性的原油单子,但张如海的这支船队,还是很有可能成为中国从中东运油的最后一波船队。

一旦中东战争爆发,中国就不可能再继续从波斯湾获取石油矿藏了。

“战争爆发以后,油轮船队也不可能顶着德国亚洲舰队的威胁运油,锡兰岛就在那里摆着呢,说到底印度洋其实还是德国人的地盘。”

德属亚洲总督府盘踞在红海、波斯湾、南印度洋和锡兰岛的许多贸易节点上,控制着印度洋的大量关键性岛屿,随时都能切断中国海军从印度洋方向通往欧洲的海上航道。

而且澳大拉西亚联邦也站在德国那一边,澳洲人在南印度洋的实力同样不容小觑。

在巴士拉的码头上,中国船员们还在抓紧时间装船,起重机和吊车把一节节集装箱运到货轮的甲板上,东共联国家很早就在林淮唐的要求下统一了集装箱的结构和规格标准,1933年由中国牵头,东共联还争取到了所有第三国际的成员国家在越南首都河内开会成立了国际集装箱协会,负责制定统一的集装箱标准,使参与协会的所有国家都使用相同结构的集装箱,方便国际货运物流。

第八十一章 战前最后抢运

此前,东共联国家使用的船运集装箱半数以上都是木制,而且大多没有顶盖,至少52%的集装箱容积小于3立方米,使用者要把货物放在集装箱里面,再用帆布盖住。英国和法国的集装箱则大多为钢制,但集装箱自重占了货运总量的25%以上。同时,各国处理集装箱的方式,甚至比散货运输更加麻烦,很多集装箱顶部四角有金属环,吊装时码头工人要先爬上集装箱用吊钩钩住,集装箱吊进船舱后仍需码头工人将其搬运到位。

而且集装箱内会有闲置空间,到港后仍需将货物卸下,堆放到中转仓库,空箱运回。而在国际贸易中,海关既对货物征税,也对集装箱征税,空箱运回来源地也要花钱。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张如海就在中国船队这次抢运中东石油的计划里提出了“海陆联运”的想法,他提出让卡车沿着斜道直接开上轮船,并卸下拖车。轮船可以运载拖车回港口,船只到港后,将拖车用其他卡车头接走,这样就可以实现海陆联运,大大提高货运效率。

在张如海的要求下,大量卡车托运着装满石油和其他矿产资源的拖车,沿着金属钢板铺成的斜道开上轮船,在甲板上直接卸下拖车,由于都严格采用了国际集装箱协会制订的统一标准,这些集装箱可以整齐划一的堆放在一起,节省大量空间。

在这个时空,中国人也好,或是整个东亚地区的民众也好,并不都是以艰苦耐劳闻名于世界。或许一部分早年的东亚裔移民,还是把艰苦耐劳的脾性当成最大的优势,但在今天的东共联,工人群众的最大优势和特长绝非勤劳,而是超强的大型工程规划和管理能力。

巴士拉的码头上,几十辆起重机和数以百计的拖货卡车有条不紊把大量物资卸上船队,张如海领导的这支货运船队每走一趟,就要运走规模以数十万、百万吨计算的庞大物资,按照林淮唐的想法,东共联竭尽一切办法,无论如何都需要在中东战争爆发以前,从伊拉克、伊朗等地再抢运至少三百万到五百万吨的原油回国。

考验这一任务的最大问题,就是东共联的油轮运输量足够吗?

林时爽在政务院里主张造船优先增产货船,陈更新和北一辉则都强调东共联的造船产能应该优先增产主力舰,完成十十舰队的计划以后,也应该把造船产能优先用于建造反潜的驱逐舰和潜艇编队,只有财经委的黄少通意见和林淮唐接近,主张这两年中国的造船产能应该优先增产油轮。

也是因为林淮唐的坚持,东共联现在才有办法动员起这么多的新式油轮,不然按前几年的情况,中国只有一些又小又简陋的旧式油轮,动力系统使用1年就会报废,船壳的可靠性也非常糟糕,事故频发,根本支持不起这么大规模的物资抢运行动。

张如海在码头上抹了一把汗,说道:“全世界也就只有中国人具备能耐组织这样大规模的一个工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