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教民(三更)(1 / 2)

民国不求生 宇文郡主 2850 字 2021-03-27

大概在十几年前——约莫是德国军舰抢占胶州湾后的一两年左右,成队的大车从全县各处的砖窑里拉来一车又一车的灰砖,卸在村里的一片空场上。

本地的包工头从山东省的省会济南专程请来了一群工匠,使得一座庞大的哥特式教堂就缓慢地在村子中央建立起来了。

这是千百年来本村第一座西洋式的建筑物。

教堂顶部巍峨的方形塔楼,高高地凌驾于四周一切村舍民宅之上,好象一座路标,从老远就可以望见它。很快,这种被本地村民称之为“洋碉楼”、“洋庙”的建筑物,就以一种气派雄伟的姿态席卷了鲁中南全境,跟着洋庙抵达山东乡村的则是数量相当多的一批欧洲传教士。

来自德国南部的天主教神父们在十九世纪末到达临沂以后,就在这里开辟了一个稳固的基地,并且使相当多的农民开始信奉他们的教义,信仰天主教的农民又被称之为教民。教民们享有特殊的权利,也借着传教士们的支持开始采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去大量占有土地,神父们买下地皮、盖起教堂,又把其他地方的教民迁到这里,组成了第一批小型的天主教社区。

越飞注意到,在几次“教案”以后,中国官府事实上失去了对于教民的管辖权,任何涉及教民的诉讼案件,只要某一位传教士向衙门稍稍打一声招呼,就足以替教民赢得这场官司。这也就难怪庚子年时山东爆发的那场动乱,义和团的农民起义者们会用如此激烈的手段去进行“反洋教”的斗争了。

山东的义和团起义最终被袁世凯铁腕镇压,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以后又把一项不平等条约强加给清朝政府,并宣布今后凡是参加反洋教活动的中国农民都应当被判处死刑。

从那以后,临沂的天主教传教士就修建起了更多的教堂,还有堂皇的神父住宅、修女院、修道院和育婴堂。巨大的砖石围墙平地而起,教会经过如此一番的复兴以后,成为了鲁中南农村地区很有地位的主宰者。

教会兴办的育婴堂,开始是将扔在街头田间的小孩收容回来,后来就变成直接从父母那里接收婴儿,甚至出一点钱怂恿母亲们抛弃自己的女孩。小孩们一旦成了教会的财产,就被寄养到奶妈那里,有时也交给她们的生母,直到断奶以后,才由教会收领回去,遂渐培养成天主教徒。

这些女孩从很小的年龄开始,就被迫从事清扫、烹饪和缝补等劳动。她们生产出来的东西,有一部分送到集市上卖掉,为育婴堂和教堂提供一项收入来源。

她们靠每天长时间的劳动来养活自己,年龄较大的女孩每天差不多都要干十二至十四小时,等长到十岁刚一出头,就以一笔数目可观的钱卖给本地的小贩、商人、农夫和兵士。

这么一来,教会不但财务上得到了好处,而且又招收了新的信徒和一代未来的教民。因为男人们如果想在育婴堂里找一个老婆,就得答应入教,结婚以后生下来的孩子也必须保证信教。由于育婴堂是未婚姑娘的主要来源,价钱也比本地一般要低三分之一,所以许多希望结婚的穷庄稼汉只得买一个教堂老婆。

如果说育婴堂里干的这些勾当引起了人们对它的憎恨和厌恶,那么教会在经济活动方面就更使人们的这种情绪有增无减。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