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疾病在体内的5种表现(1 / 2)

中医认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是外邪致病的因素,主要的特点为这六类病邪大多由体外侵袭人体。而在疾病的过程中,体内产生类似于“风、寒、湿、燥、火”五邪所引起的五种病证,称为内生“五邪”。

“内生‘五邪’有什么特点呢?”欧阳先生问。

“内生的‘五邪’并不是直接致病的因素,也不是由外邪所引起,而是由于体内气血、津液和脏腑发生病变所引起的病证。与六淫所致疾病相比,六淫属于外感的病邪,病情来得快而轻;而内生五邪所引起的症状,一般较为严重且持久。”我开始逐个讲解。

01内风内风,即“风气内动”,指人体阳气逆动所形成的病证。由于阳热亢盛,或阴液亏虚不能制约阳气,导致阳气升降失调,亢逆而动,因而出现动摇、震颤等病证时,称为“风气内动”。由于内风主要与肝功能有关,因此又称为“肝风内动”。肝风内动又分为:①热极生风;②肝阳化风;③阴虚风动;④血虚生风。

(1)热极生风。通常由高烧引起,发病急剧。由于体内的热邪炽盛,蒸灼阴液,损伤肝血对筋脉的濡养作用,并且因血虚不足以敛阳,致使阳热因亢盛至极而化为风,且大多出现于热病的热盛期。

临床症状为痉厥、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头晕目眩、双目上吊,特点是伴有高热、昏迷、谵语。

热极生风证多由热引起,治疗时应清热息风,可用羚羊钩藤汤:羚羊角5克(先煎),钩藤9克(后下),霜桑叶6克,川贝母9克,鲜竹茹10克,生地黄15克,菊花9克,白芍12克,茯神木10克,生甘草3克。

(2)肝阳化风。此证常在肝阴不足、肝阳妄动的基础上出现。由于情志内伤,或操劳过度耗损肝肾的阴液,使阴液亏虚不足以敛阳,肝的阳气升降没有制约,阳盛则化为风。

……临床症状为肢麻、颜面肌肉及手指震颤、眩晕欲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初期多有肝阴不足的症状,继而出现眩晕、肢麻、颜面肌肉及手指震颤等,严重时血随气逆而猝然仆倒,引起闭厥或脱厥。

对于肝阳化风证,治标宜镇肝息风为主,可用羚羊角汤:羚羊角6克,龟板24克,生地黄18克,白芍3克,牡丹皮4.5克,柴胡3克,薄荷3克,菊花6克,夏枯草4.5克,蝉蜕3克,生石决明24克(打碎)。治本应该育阴潜阳,用镇肝息风汤:怀牛膝30克,代赭石30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龟板15克,白芍15克,玄参15克,天门冬15克,川楝子6克,麦芽6克,茵陈6克,甘草5克。

(3)阴虚风动。本证多由于久病不愈或年老体衰,使得人体内的阴液枯竭,不能濡养筋脉,阴虚不足以敛阳,导致阳亢而生成内风。

临床症状为痉挛、肌肉颤动、手足蠕动等症,特点为兼有五心烦热、颧红少津等虚热的表现。

阴虚风动证应滋阴息风,可用基本方:山羊角30克(先煎),生石决30克(先煎),天麻10克,甘菊花10克,桑叶10克,白蒺藜12克,生地黄12克,熟女贞12克。

(4)血虚生风。一般在血虚的基础上发生,阴血不足的症状常常比较明显。血虚的原因很多,如脾胃运化不足使得气弱血虚,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使肝血不足。血虚不能濡养筋脉,或血液不足以充盈经络,会引起虚风内动。

临床症状为肢体麻木、筋肉跳动、手足拘挛或屈伸不利、视物模糊、面色萎黄或苍白、心悸失眠。

血虚生风证应养血培其本,息风治其标,可用阿胶鸡子黄汤:阿胶9克(烊化),鸡子黄2枚(冲入),生地黄12克,生白芍12克,茯神木12克,炙甘草6克,生石决明15克,生牡蛎15克,钩藤9克,络石藤15克。

02内寒内寒,指体内的阳气虚衰,温煦气化的功能减退,致使阴寒从内而生的病证。

内寒的病因主要为脾肾阳气不足。脾为后天气血生化之源,主肌肉,脾阳能温煦四肢肌表;肾阳为先天诸阳之本,蒸腾气化之源。因此如果脾肾的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失职,则会导致内寒。

临床症状为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蜷卧喜暖、腹泻便溏、舌润不渴、腰膝冷痛、腹泻、小便清长、男子阳痿、女子宫寒不孕等。

内寒证需要祛寒,可用大黄附子汤:大黄9克,附子12克,细辛3克。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