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八章 第一阶段的海上测试(2 / 2)

下一步我们要重点测试材料的抗压性和耐久性,看看它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程度。”

测试进行,“追影”号的航速不断提高,机动也愈发激烈。

它急速下潜,或者紧急上浮,还频繁进行高难度的转向和规避动作。

这是在考验材料在极限工况下的性能表现。

忽然,数据监测出现了一个异常。

原来在一次紧急转向中,“追影”号的尾部受到了剧烈的水流冲击,导致一小片涂层出现了细微的裂纹。

裂纹非常微小,但也引起了专家组的高度重视。

“我们要弄清楚这种损伤的原因。是涂层本身的强度不够?还是水流条件超出了设计范围?又或者是施工工艺的问题?”

张恒当即组织团队进行分析。

他们迅速调出了涂层材料的设计参数和实验数据,开始逐一排查问题的原因。

“从材料的断裂韧性来看,目前的配方已经能够满足深海环境的应力要求。

但在极端流场的冲击下,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材料的抗冲击性能。”

“除了材料本身,涂层的加工工艺也是一个关键因素,我们在喷涂过程中是否存在局部的涂层厚度不均匀?界面的粘接强度是否达标?这些都可能成为薄弱环节。”

大家各抒己见,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张恒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很快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初步的解决方案。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优化涂层材料的配方,适当提高增韧相的比例,提升材料的冲击韧性。

二是改进喷涂工艺,引入在线检测手段,实现涂层制备过程的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和消除局部缺陷。”

听了张恒的分析,在场专家纷纷点头。

许嘉辉也十分赞同:“战场条件瞬息万变,任何一个细节都有可能影响装备的生死存亡。

我们一定要以最严苛的标准来要求,确保‘织女星’在极端条件下的可靠性。”

在接下来的测试中,隐身材料经过不断的迭代优化,一次次突破自我,经受住了远超设计指标的苛刻考验。

转眼间,第一阶段的海上测试已接近尾声。

回顾这些天的测试过程,“织女星”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成绩单。

在材料、结构、电子等各个方面,它都展现出了卓越的性能,受到了军方专家的一致好评。

尤其令人欣喜的是,在实战背景下,各分系统之间展现出了高度的协同效应。

智能隐身涂层与新型阻流结构的完美配合,使潜艇的综合隐身性能得到了数量级的提升。

而主动干扰系统与智能感知算法的无缝衔接,则赋予了潜艇“知己知彼”的能力,在复杂电磁对抗环境中游刃有余。

“‘织女星’不愧是新一代隐身技术的集大成者,是名副其实的军事‘明星’!”

许嘉辉在测试总结会上高度评价:“它的出现,必将开启我军海上隐身技术的新纪元,成为我们制海权力量的倍增器!”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