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六章 优化材料的微观结构(1 / 2)

众人纷纷点头,他们明白,这项研究的难度之大,远非一般的技术升级可比。

但正是这种挑战,激发了他们的斗志和创造力。

“我们还要评估一下现有技术的局限性。”

张恒接着说:“比如,目前的神经信号采集技术,可能还无法完全满足我们的要求。

我们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开发新的电极材料和信号放大技术,提高采集的灵敏度和稳定性。”

“是的,我们在生理信号处理领域,还有很多基础性的工作要做。”

徐占龙若有所思:“我们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先进的信号滤波、特征提取和模式识别算法,从嘈杂的生理信号中,挖掘出最有价值的生理指标。”

讨论渐入佳境,智慧的火花在会议室内不断碰撞。

团队成员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对技术路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几个小时过去了,白板上已经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各种设想和备选方案。

张恒环视了一周,对大家的工作成果非常满意。

“我们已经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他总结道:“接下来,我们要把讨论的结果形成一份详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明确关键技术指标和研发路线图,然后,我们就可以按照计划,分头开展各模块的攻关了。”

“没问题,组长!”

大家异口同声地应道,斗志昂扬。

“还有,我们要积极与军方和医学专家沟通,征求他们的意见和需求。”

张恒补充道:“只有紧密结合实际应用场景,我们的研究成果才能真正发挥价值,我会着手安排一些学术交流活动,大家有机会多与外界专家切磋。”

会议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

当夜幕降临,实验室的灯火通明。

有人在埋头编写代码,有人在焊接电路,有人在进行信号分析……

科研的道路从来不会平坦,但只要坚持不懈,就没有到达不了的远方。

新的一周,张恒和他的团队正式开始了“生物监测芯片”的研制工作。

实验室内,到处都弥漫着紧张又兴奋的气氛。

“各位,我们现在正处于项目的起步阶段,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张恒在组会上说道:“这个芯片涉及到生物、材料、电子、信息等多个学科,对我们所有人都是全新的挑战。”

大家纷纷点头,眼神中满是斗志。

会后,各小组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但很快,他们就意识到,这项研究之所以被称为“超级项目”,绝非浪得虚名。

“组长,我们在芯片的生物相容性测试中发现了问题。”

材料组的王淼神色凝重地汇报:“现有的封装材料,体内植入后会引起较大的炎症反应,长期可能会对机体造成损伤,看来,我们准备研发新的生物材料了。”

张恒皱了皱眉,这个问题他早有预感,但没想到会来得这么快。

“生物相容性是关系到芯片安全性的核心指标,容不得一点马虎。”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