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七章 修复受损的肝细胞(1 / 2)

他们先后完成了实验动物的选育、分组、造模,纳米机器人的规模化制备、表征、灭菌,以及各项检测指标的建立、试剂的配备、仪器的调试……

各个环节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缜密的筹划。

实验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在首次将“伊万-精卫”输注到损伤组织后,张恒和谢尔盖耶维奇教授发现,纳米机器人在体内的分布和滞留时间,与预期的结果存在一定偏差。

“看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纳米机器人的体内动力学特性。”

张恒皱着眉头分析道:“可能是表面修饰的PEG密度不够,导致纳米机器人容易被网状内皮系统清除,我们要适当增加PEG的接枝率,延长其循环半衰期。”

谢尔盖耶维奇教授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我们还要考虑纳米机器人的主动靶向能力。

光有被动蒙骗是不够的,还需要主动识别受损组织的‘信号灯塔’,比如炎症因子、趋化因子等,引导纳米机器人精准归巢。”

于是,两人开始了新一轮的材料改进。

张恒优化了PEG的接枝工艺,显著提高了纳米机器人的“隐身”效果,谢尔盖耶维奇教授则在纳米机器人表面修饰了特异性的配体分子,增强了其对损伤微环境的靶向识别能力。

改进后的“伊万-精卫”重新投入实验。

这一次,它们在体内展现出了优异的药代动力学特性,能够有效躲避网状内皮系统的清除,并精准聚集在损伤部位,发挥再生调控功能。

看到实时成像系统中,纳米机器人在损伤组织中熠熠生辉的身影,两位科学家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经过这么多次的优化,我们的‘伊万-精卫’总算展现出了应有的实力!”

“接下来,我们还要系统评估‘伊万-精卫’介导的干细胞再生效率,包括组织形态学、功能学、分子生物学等多个层面的指标,全面展示它的治疗优势。”

两人碰了碰拳。

张恒聚精会神地调试着纳米机器人的制备参数,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谢尔盖耶维奇教授正仔细观察着显微镜下的切片,眉头紧锁,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这一刻,再生医学与智能纳米技术在这里交相辉映,东方智慧与西方科学在这里完美融合。

“伊万-精卫”干细胞纳米机器人,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演绎着一曲“尚医”的华美乐章。

“伊万-精卫”干细胞纳米机器人的不断优化,“再生”的曙光愈发明亮。

张恒和谢尔盖耶维奇教授决定,是时候将这项突破性技术推向临床试验了。

“要让‘伊万-精卫’在真正的病人身上发挥作用,我们还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张恒在实验室里来回踱步:“我们要制定严格的临床试验方案,确保各个环节都符合伦理和法规要求。”

谢尔盖耶维奇教授点点头,补充道:“没错,受试者的安全和权益是我们的头等大事。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