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求到张岚清身上来了(2 / 2)

逼着据点内的伪军投降。

没吃没喝,还没鬼子支援,这还打个屁?

鬼子不敢出城,意味着沿途的炮楼据点都不安全。

听话的乖乖投降,不听话的有可能赏一发炮弹。

步兵炮这玩意儿不是啥好东西,可用在步兵身上,攻打据点,破坏工事算是恰到其好。

它的炮弹不好生产,怪就怪鬼子后勤部卖炮弹。

前脚从高沟镇把炮弹买过来,后手就用在炮楼内的日伪军身上。

取之于敌,用之于敌。

长尾岐一春除了无能狂怒外,只好不断的申请援兵。

至少需要一个师团的机动兵力,从蚌埠至庐州,护卫铁路线。

否则仅65师团的步兵大队,根本不敢出来露头。

长尾只有五六千的兵力,汇合到一起也不是王国兴的对手。

分散驻扎后,问题更严重。

兵力分散在各个炮楼,人不敢出来,后勤物资运输不过去。

野外已经不安全了。

日伪军不得不承认一个问题,第五路军不是打游击,而是具备一定的歼灭战能力。

大队级的兵力出城,很可能遭遇敌军一个团的围堵。

张岚清的团一般是2500人左右,而鬼子步兵大队及独立步兵大队,往往不足千人。

双方火力对比是步兵炮对82毫米迫击炮。

一般步兵大队携带两门炮,而步兵团这边有个迫击炮连,伺候的迫击炮是4-6门。

其余轻重机枪方面,鬼子也不占优势。

其唯一的优势在于弹药丰富。

可到了43年,日军也学聪明了,并不会给作战部队配备太多的弹药,仅仅支持一两次战斗就行了。

一方面是后勤物资不足,

另一方面是阻击的情况太多,很可能被敌军缴获。

不管怎么算,张岚清在蚌埠-庐州一线部署了一个师三个主力团的兵力。是完全可以吃掉长尾岐一春所有兵力的。

即便65师团汇合所有兵力,出城来决战,似乎也不是对手。

淮南城,更是调过来一个山炮营,一个野炮营,用于配合骑兵1军作战。

在这片土地上,投入了三万余兵力。

日伪军遭受的压力不可谓不大。

仅仅5天,便攻克了35个炮楼,7个正规的据点,击毙日伪军600余人,俘虏1300余人。

缴获炮楼内的物资,充盈到军需仓库。

庐州的北部、西部、东部均被切断,仅有南部靠近江北的地界,还掌握在日伪军手上。

这是一座地方代表性的重要城市,却被第五路军围困。

华中的局势已经败坏至如此了吗?

一旦庐州失守,江北大片区域,都将落入张岚清手上。

巢湖周边,将成为第五路军、新四军、中央军活跃的地界。

这些人随时可以出现在长江一侧,攻击日寇的水上炮艇、江防兵力、水上运输船等等。

十一军的物资,基本全靠这条生命航道。

派兵吧,再派一个师团级别的兵力到庐州驻扎。

这片区域应该属于13军的作战区域,理应由13军负责。

11军正在执行豫西会战,且在会战的关键时刻,没有额外的兵力调拨。

双方的司令官几乎是乱吼着,要求13军,无论如何支援庐州,并打击第五路军的嚣张气焰。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