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众贤论治理(1 / 2)

却见苏哲只在一旁默默看着众人,脸上带着似有若无的笑意。

刘备便又看向诸葛亮。

一旁的侍者正在给诸葛亮杯中添热水。

诸葛亮稳稳放下鹅毛扇,缓缓端起杯子,徐徐一吹,轻啜了一口。

刘备纳闷,这两个人,怎么丝毫没有要发言的意思呢?

不行,得催一催。

尤其是听了刘晔的高见,刘备更想听听苏哲和诸葛亮的看法。

这其中,他又尤其想听听诸葛亮怎么说。

军师给他推荐的这个千古贤相,是否真的有此潜质。

但毕竟第一次见面,刘备又不好强求其开口,只好对苏哲说道:

“诸位说了这么多,不知军师有何看法?”Xιèωèи.CoM

堂上众人立刻安静了下来。

苏哲的本事,他们都有深深的体会。

此人学识繁杂,见识广博,为人还好相处。

此刻见刘备开口相邀,大家都想静静听一听。

苏哲当然知道,刘备不光是想听他的看法,更想听听诸葛亮的看法。

毕竟,诸葛亮还未投入刘备门下,倘若明日回襄阳了,错过此时,岂不可惜?

苏哲莞尔一笑,立刻拱手对刘备说:

“诸葛公子在此,其见解远胜于我。”

然后拱着的双手一移,恭敬对着诸葛亮说道:

“堂上众人都各抒己见,诸葛公子思谋深远,何不畅怀一谈?”

众人见苏哲如此恭敬邀请诸葛亮,便对诸葛亮多了一份期待。

此人虽然年纪比苏哲更轻。

但刚刚入席,便以细致的洞察力让众人叹服。

此时不知又会给众人带来什么惊喜。

诸葛亮放下水杯,笑着对刘备和苏哲连连摆手:

“亮久居南阳,见闻鄙陋,且从未做过官,纸上谈兵之才,便不在各位面前献丑了。”

刘备一笑,朗声道:

“诸葛先生不必过谦,身为水镜先生的高徒,必有过人之处。”

陈登、陈宫、孙乾一听“水镜先生的高徒”几字,方才大悟。

难怪此人年纪轻轻,便如此不凡,原来是司马徽的弟子。

看向诸葛亮的目光更是万分期待。

连身边的诸葛均都热切地盯着二哥。

二哥如此聪慧,若能开口,必然能语惊四座,让他也好得意得意。

诸葛亮一览堂上众人热切的目光,暗暗思忖。

如果不说点什么,恐怕难以过关。

但第一次与众人相见,并不相熟。

若是说多了,万一言语不当,只恐在座的人,心生嫉意。

人性本就如此。

自己本就是来看望小弟,并不想在此时横生枝节。

况且小弟还要继续留在这里,自己还是低调行事吧。

诸葛亮将袖子向两边一展,直起腰身,轻扶案几,便站了起来。

诸葛亮对众人深深一揖:

“诸位刚才所说种种,亮深以为然。”

“承蒙各位抬爱,亮便提一点浅见。”

众人眼神明亮地看向诸葛亮。

诸葛亮缓缓说道:

“亮读书时,常与众友试论天下,每每相论,常有所得。”

“不仅是亮有所得,众友亦有所得。”

“若是郡县的官员,可常常坐在一起论治策、论理政,相互借鉴、学习,对各自郡县的治理,也或有助益。”

“正如糜别驾所言,就算此人才学不足,但品德相符,此法便可弥补才学之短,亦可担起一方之治。”

“届时,子扬先生‘治县如教子之妙喻’,亦可让更多的地方官员借鉴,明白需对不同之人,运用不同的手法,而非仅凭自己性格行事。”

“诸位才华飞扬,我一介布衣,斗胆一言,还望各位海涵。”

说罢,诸葛亮再次一揖,将袍子轻提,缓缓坐下,重新整理好仪容、仪表。

众人听罢,不禁眼前一亮。

这个点子妙啊!

想一想便知道,如果各郡、县地方官,可以常常相坐长谈政事,好处何止这点?

一来,可以让上官常常了解到各郡县的部分情况,对各官员的考察也就更加透彻。

二来,可以促成各官员之间的交流、借鉴,逐步提升大家的理政能力。

三来,加深了各郡县官员之间的情感,加强一州之地的凝聚力。

四来,若是遇到难题,也可集众人之智慧来讨论处理。

五来,上官更容易挑出能力突出的人才。

陈群立刻拱手道:

“诸葛先生此建言妙不可言啊!”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