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六章 让大臣们不适应的朱元璋(1 / 2)

朱元璋的疑问,让朱高炽陷入了沉思。

为什么要发展精神文明。

难道达成精神文明建设的手段之一,就是让社会充满各色各样的活动吗?

朱高炽想到了米国。

数以百万计的人放弃了选票,同时选票又被数百万的美元收买;选举被许多人鄙视,又被少数人收买。

犹如英国的贪腐,充斥着整个社会,想尽了办法也无法杜绝,海外殖民地更是禁止不了,花钱买官成为规则。

如何让不同身份,各个阶层的人们,形成共同的身份呢?

朱高炽看过一篇国外学者的文章,认为非常有道理。

教会大厅与拓荒车队、学校操场和公共马车、露营地和室外宴会、棒球场和热狗摊……

正是这些丰富而又不断激增的公共空间,推动了人民的意识。

所以并不是法律条文规定,就能有了精神文明的建设,而是需要全民参与的。

如何全民参与呢?

社会活动。

因为这是人性决定的。

社会活动越繁荣的社会,人们更加的自信和宽容,并且具备主动性和抗奋性。

反之。

社会越枯燥和麻木。

所以不要小看了聚会、宴会、郊游、体育活动、赛事、学校操场、广场、花园、交友……

这些场所和人们的交流方式,蕴含了人类的精神文明发展。

同样的道理。

正因为中国古代有发达的交流方式和活动与赛事。

爬山、踏青、办社、聚会、学校、社火、祭祖、祠堂……全民参与的程度之深,才有了古代发达的文明。

文明从来不是某个方面,而是相辅相成,交织紧密,包含方方面面的。

更要明白。

人类文明的发展,核心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信息不断的交流。

人们聚集在一起。

哪怕是一场普通的聊天,看起来微不足道的行为,但蕴含了社会的本质。

朱高炽没有如此回答朱元璋,因为他明白,朱元璋担心的本质,其实是铺张浪费。

农业社会理念与工业社会理念的碰撞。

五十年代的人与九十年代的人的思想火花。

“人们有了工钱,不拿出来消费,商人们又如何卖出去商品呢,商人们卖不出去商品,他们就没有钱给人们发工钱。”

“那么工人们不但无法消费,他们连工钱都没有了。”

朱高炽简短的几句话,让朱元璋呆住了。

他觉得不对。

看见朱元璋的样子,朱高炽想起了自己的爷爷。

小时候。

爷爷很朴素。

童年的夏天,就是在农村长大。

所以朱高炽知道如何与老人打交道,抢先笑着说道:“以前人们集中在土地,靠着作坊与手工来制作商品。”

“矿产资源贵,制作成本高,而农民们负担不起,因此提倡节俭,需要省吃俭用,把东西都存下来。”

“但是如今把人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集中到了工业和矿业,随着技术的发展,矿产资源越来越便宜,工厂的规模,最终形成矿产资源便宜,制作成本低,农民和工人负担得起。”

“那么农民和工人他们购买的商品越多,商人就能请更多的工人,更多的农民变为工人,又促进了人均田亩的增加,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最后又提高了消费能力。”

就像回到了北平。

朱高炽也会经常碰到不能理解的朱棣,又回到了上课的时候。

朱元璋不是顽固不化的人。

不能听取别人意见的人,是达不到朱元璋的程度的。

只不过因为朱元璋的眼界已经超过了大明绝大部分人,所以才有了他喜欢向别人讲道理的习惯。

如今听到另外一套理论,朱元璋开始沉思,随着朱高炽的思路去思考。

“工业发展没有上限,形成了如此的良性循环,社会生产力就会不断的突破。”

“这是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的本质区别,农业社会的土地产能有限,因此社会生产力有上限,而且上限不高。”

“那也不能浪费。”

朱元璋摇头道。

“当然,浪费自然不能提倡,不过举办赛事可不是浪费,也是刺激消费的一种方式。”

朱高炽讲完了道理,然后再顺着老人的话说。

果然。

朱元璋面色畅快了些。

晚辈能听取他的意见,让他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心里自然就舒服了。

俗称哄老小孩。

哄完了老小孩,朱高炽问了李道信。

李道信恭敬的讲述,这些日子圣人去了哪里,愉快还是不愉快。

朱高炽点点头。

“皇爷爷年龄大了,虽然喜欢走动,可是也要注意不能太过疲劳,你们都是皇爷爷的身边人,皇爷爷信任你们,我也信任你们。”

李道信听到皇太孙的话,内心很高兴,有了皇太孙的保证,他就没有了后顾之忧。

“请皇太孙殿下放心,属下必定照顾好圣人。”

朱元璋在一旁嘴角忍不住微笑。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