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女儿身(1 / 2)

大魏暴君 老周不庄 3629 字 2023-04-24

钟琰失神刹那,随即恢复了平静,不紧不慢的提醒虞太后。

天子亲政以后第一次亲征,接连取胜,征东将军毌丘俭积累了战功,郭淮、王濬等人也各有所得,应该说是圆满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天子决定巡幸谯都,自然有向曹氏祖宗报功的意思。

考虑到皇后身怀六甲,天子似乎也有意在曹氏的故乡迎来自己的第一个子女,意义非同小可。

除此之外,还有平定兖州谣言的作用。

林林总总,天子此行绝非心血来潮,而是有着丰富的政治含义,太后不可掉以轻心。

虞太后也是聪明人,一听就明白了,而且想得更多。

天子此行,她必须配合好,不能露出任何破绽。

虞太后再一次感慨,钟琰若是男子,必是朝堂上的重臣。

可惜,男女有别,她再有才,也只能在后宫给她出出主意,不能影响朝堂。如果她的丈夫王浑能像羊耽一样听妻子的话,也许还好一点。但王浑心高气傲,不肯主动向钟琰问计,钟琰空有一身才华却无用武之地。

想到王浑,虞太后又有些头疼。

王浑立功心切,在汝颍严查侵占军屯的事,发现了不少问题,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弹。已经有人求情求到了她的面前,天子那儿想来也不会少。如何处理这件事,关系到中原的稳定,更关系到刚刚收复的庐江、淮南两郡能否恢复生产。即使要避嫌,虞太后也不能漠不关心。

趁此机会,虞太后咨询钟琰的意见。

钟琰表示,即使是在后宫,在虞太后面前,她不方便讨论这件事。

原因有二:王浑是她的丈夫,颍川则是她的故里,乡党、姻亲都很多。

虞太后倒也理解,挥手示意侍女们退下,只剩下钟琰一人,以示言不入六耳。

见此情景,钟琰也不好再推辞。

“太后,依我看来,这件事可大可小。”

“仔细说说。”

“先帝在时,便处处效仿武皇帝。如今天子亲政,继承先帝遗志,同样有武皇帝遗风。这既是孝道,更是势之必然。世家坐大,武断乡曲,是前朝痼疾。大魏若想长治久安,就不能不予纠正。只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世家势大,也不是轻易便能去除的。”

虞太后眼中露出一丝异色。

钟琰自身就是世家子,可是她却从钟琰的语气中听出了支持的意思。

那些想通过钟琰向天子求情的人看到这一幕,会作如何想?

钟琰看到了虞太后眼中的诧异,愣了一下,随即笑了。

“太后可知颍川大族的变迁?”

“不太清楚。你为我说说。”

“喏。”钟琰躬身,为虞太后解说起了秦一统天下以来颍川大族的兴衰史。

秦以前,颍川属韩。秦灭韩,置颍川郡,而韩国的王室遗民及重臣后裔就是最早的世家。楚汉相争,韩王成、张良、韩王信等人都是颍川人,一度曾复兴韩国。

但历史大势如此,六国终究不可复兴。项羽灭,大汉兴,跟随汉王征战天下的名臣、武将代替了韩国遗民,成了颍川新一代的世家代表。

比如灌氏。

灌氏并不是六国贵族之后,灌孟甚至本来不姓灌,而是姓张,为了依附颍阴侯灌婴才改姓灌。

灌孟、灌夫父子以军功显贵,灌氏盛极一时。

可是如今,谁还记得灌氏?

后来光武中兴,颍川大族又成了跟随光武征战天下的名臣、重将,比如父城冯氏、陕县铫氏、襄城傅氏。

那时候,现在所谓的颍川大姓钟氏、荀氏偶尔能出几个高官,家族却寂寂无名,根本影响不了地方。直到后汉中期,以学术传家的钟氏、韩氏、郭氏才渐渐显露出来。

后汉末期,处士议政,儒学名士地位日渐上升,颍川四长后来居上,成为颍川大族的新代表,最典型的就是陈氏、荀氏。

匆匆百年,如今还能称得上大族的却只有钟氏、荀氏、陈氏,郭氏、韩氏却已经没有了往日的声量。

听钟琰说完,虞太后感慨良多。

钟琰喝了口水,润润嗓子。“太后可曾想过其中原因?”

虞太后眼神闪烁。“你的意思是说,世家与朝廷本是一体,休戚相关?”

钟琰点了点头。“即以眼前论,若非大魏肇立,荀、陈又岂能与郭、韩相比?设若大魏江山不稳,颍川或许还有世家出,却未必还是钟氏、荀氏、陈氏了。以此而论,将世家与朝廷相对立,未免不智。”

虞太后一拍大腿。“此言甚是,此言甚是。阿琰啊,你应该将这些话说与那些人听听,看他们汗不汗颜。”Xιèωèи.CoM

“利令智昏,古今一例。好在天子圣明,想来不会急于求成。”钟琰笑了,带着一丝无奈。“这次清查只是投石问路而已,纵有人不识时务,也不会大动干戈。”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