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当杀则杀!(1 / 2)

但这些文官背后的士绅集团是整个大明统治的基础,控制着基层,也掌控着话语权和知识。

所以,朱慈烺不可能不用文官。

何况,只让武夫或者太监掌权,破坏力也不小。

如果说五代十国太远,单是最近,朱慈烺就见到了刘泽清、许定国等被诛武将活着时,是如何纵兵为匪的。

可以说,这些武将一旦没了文臣约束,就如脱缰的野马,完全不受朝廷控制,只会对统治根基造成更大破坏,逼反更多百姓。

至于太监,因为是皇帝家奴,在地方上没有族亲朋友也没有自己的佃农,所以不在乎在个人在地方上的颜面,也更不在乎普通百姓的生存线,搜刮起来就非常狠,而不计后果,如此反而逼得处处发生民变,且还损坏了皇帝的形象。

更重要的是,太监即便是皇帝家奴,但也不是都对皇帝忠心耿耿的,大多数也只是表面上忠心而已。

要不然也不会有太监杜之秩、王德化等跪迎闯贼的情况。

而且,哪怕派出去的太监只是替皇帝搜刮银子,不负责其他事,但实际上大部分都落了自己腰包。

因为皇帝再权大势大,说到底也只是一个人,再加上知人知面不知心,也就不能盯得过来。

很多时候就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正因为此,要知道,万历时期派太监收矿税,都只能四六分成。

其中六成是太监们的。

四成才是皇帝自己的。

后来文臣们不干,又将皇帝的另外两成分了去。

最后,只万历一人背着贪财穷民的臭名声。

但关键是,万历自己事实上却只分得两成。

所以,单靠武臣和太监也是不行的。

因而,朱慈烺不可能完全抛开文官集团。

何况,受儒家文化的正向影响,文官中还是有不少因为读了圣贤书而肩负了护卫社稷苍生之志的大臣的。

也正因为有这些人,华夏才会出现一个个敢于改革的政治家,使得一个朝代的国祚很多时候能延续到两百年以上。

朱慈烺要想真的改制,让大明脱胎换骨,走上中兴,也就还是要靠这样一批还心怀社稷苍生,愿意进行自我改良的一批有责任心的文官才行。

只是因为,时下的大明文官集团党争太严重,也就给改制的事,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比如,在李邦华考成到王铎起复为吏部左侍郎且暂署部务期间,玩忽职守,以至于光浙江一地就出缺十几个县未补,只知道结社作诗,而奏请将其革职时,就产生了阻碍。

王铎本来是想把这十几个的知县位,待价而沽的,也就是卖官鬻爵。

他历史上就是出了名的会捞钱,在历史上南明时期,他逃难到南边,但降清时,他都还是能给多铎纳款达百万两白银。

可见,王铎是很会捞钱的,逃难到南方且在南明只当一年的官就可以捞这么多。

但他没想到李邦华改制这么严,竟然因为他迟迟未补十几个县,就要将他革职。

故而,王铎大怒,只得向与自己交好的东林大佬解学龙说:“李邦华打压东林,排除异己!”

而解学龙听后也大怒,知道李邦华这是断了他东林的财路。

要知道,王铎卖官鬻爵不仅仅是为自己赚钱,也为他背后的东林党。

于是,解学龙很快就聚集一群东林官员,开始编排说李邦华有意推翻逆案,排挤忠良之士。

但当李邦华又考成到翰林院掌院学士张捷到现在还未完成朱慈烺下达的对阵亡将士录名列传的政务后,就奏请将其革职时,又惹怒了阉党的官员,阉党的官员也认为李邦华在排挤异己。

于是,阉党的官员唐世济等也纷纷暗中咒骂李邦华,把屁股坐在东林党那边,打击他们这些非东林党人士。

只是因为李沾的前车之鉴,这些人也敢在私下里不满李邦华。

但朱慈烺还是通过锦衣卫的调查,知道了不少关于李邦华的怨言,且也清楚,不只是东林党的许多人不满李邦华,阉党的许多人也不满李邦华这些改革派。

可以说,是整个保守而不想改制的官僚集团保守派都在埋怨李邦华。

因为李邦华是真的在刚正不阿的做事,没有考虑到被考成的人是哪一私党。

但如今大明的朝堂上,认真做事的人就是容易得罪所有人,是不被整个官僚集团容忍的,反而只为自己私党争权夺利的更容易获得许多同僚支持。

朱慈烺则也因此不得不承认,如今的朝局要想改制难的不仅仅是有人不愿意改制,而是有人根本就没把改制当回事,或者放在心上,心里只盘算着他自己一党的利益。

总之,大明的官僚集团真的烂了,烂的很彻底。

只有少部分还算正直的官员还在挣扎。

而朱慈烺深知靠这少部分官员是不够的。

他要想让大明涅槃重生,非对整个官僚集团大换血不可。

“传诏各省,开一次特别恩科!”

“今年十一月,进行一次会试和殿试,以储国才!”

朱慈烺因而在决定彻底大换血之前,在政事堂对范景文等下了这样的一道旨意。

范景文听后不由得问道:“那明年的大比呢?”

朱慈烺道:“一并举行,现在我们得跟建奴抢人才,不能让恩科中落第的举子,有片刻去建奴那边参加大比的想法。”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