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李云龙:打什么牵制,咱也要打主攻(1 / 2)

本来给中野安排的任务是牵制徐州方面的兵力,配合华野作战。

开局拿下郑州开封,不费任何压力的达到了预期部署。

总部当即改变了作战部署,中野主力将趁机加入徐州战场,与华野的主力联合作战。

四纵主力是李云龙的二师,也在进入徐州战场的序列当中。

“哈哈哈,咱老李就不是打阻击的料,打主攻才是咱二师擅长的事情。

阻击?阻击个屁。”

郑州、开封国军不战而退,进一步增加了中野的实力,缴获了大批军用物资的情况下,中野的实力也有所提升。

主力进入徐州战场,将起到至关重要的联合作战的用途。

很多人已经预想到,淮海战役可能不会是一场局部战役,很可能衍生成中原地区的大决战。

战役前夕,10.26日,国军在东北的全军覆没已成定局。廖耀湘的第九兵团被东野全歼,辽沈战事的顺利,也给了国军当头一棒。

这时候再失去中原战事的主动,那一切都完了。

权衡了利弊以后,国军不再坚持一城一地的损失,而且考虑如何保全中原军队。

这是国军的最后一支精锐部队,一旦损失,那接下来没法打了。

决定放弃易攻难守的徐州,命令部队退守到坚固的江淮一线。

但徐州这边的问题在于刘峙的能力不足,此人最大的特点是听话,领导说啥我干啥,绝不瞎指挥。

但最大的缺点也是听话,没有自己的想法,能力不足以指挥徐州战事。

让他守一个徐州都不太放心,指挥整个中原六七十万的部队,想屁吃。

而国军这边还有一位能力很强的剿总司令白崇禧,此人能力极强。

但他属于国军桂系的二号人物,内部派系林立,也是国军失败的缘由。各派系之间明争暗斗,打的不亦乐乎。

相较于能力强的白崇禧,蒋委员长更喜欢听话的刘峙。

能力强不强的先不说,至少他听话啊。

基于中原战场的重要性,这时候是生死存亡之际,还考虑屁的派系问题,你能打,换你白崇禧来好了。

10.0日,白崇禧抵达南京,同意接手中原战场的总指挥一职。

可第二天,这位能力很强的总指挥就撂挑子不干了。

其反应,“刘总指挥完全可以应付徐州局面,不需要他参与指挥。”

为啥突然变卦,白崇禧是个明白人,看到了徐州部署一团糟,全部错误的情况下,他意识到共军很可能要总攻了。

就给他的时间不足以重新部署70万国军,这个锅他背不动,果断的脱身撤开。

没办法,再把杜聿明叫回来吧。

当初他在徐州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让他回来继续指挥中原军队。

杜聿明也有脾气了,借口指挥东北的部队撤离葫芦岛,无法脱身,拖拖拉拉的不愿意回中原战场。

这样一通操作,徐州剿总司令刘峙也不高兴了。

合着他们都可以挑挑拣拣,自己就得无条件服从指挥,还要背一个能力不行的大黑锅。

白崇禧可以不听调动,杜聿明可以拖拖拉拉,他刘峙就必须听话,听命令?

不得不说国军内部的骚操作太多了,在大战前夕,内部的指挥还没定下来。

你推我来我推你,还要考虑背锅不背锅的问题,各派系恨不得看蒋委员长的笑话。

而继续中原战事,要考虑守江必守淮,但又不愿意完全的放弃徐州。

故而,国军将兵力部署在徐州跟蚌埠的津辅铁路。

兵力一字长龙部署在津辅铁路两侧,可谓进可攻退可守。

如果一股脑的撤退到淮河以南,以坚固的阵地防守,我军也没有太大的办法,毕竟敌军还有70多万的有生兵力。

一味的撤退到淮河南岸,华野跟中野两大主力也没办法突破淮河防线。

偏偏他们是又想撤退,又不想放弃徐州,来了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方案,部署在徐州蚌埠一线,随时可以渡过淮河完成撤退。

同时也有进攻的机会,进可攻退可守。满足了国军各将领不愿意放弃徐州的想法。

方便国军将来打回徐州,认为此作战方案可行,大部分国军将领还认可了这个方案。

而此方案出自我军潜伏在国军高层郭汝瑰之手,国军的徐蚌会战计划也因此敲定。

当这个方案送到杜聿明手中,毕竟准备让他接受中原作战。

看到这个计划的时候杜聿明都蒙了,为何放弃徐州永久工事,选择将几十万部队部署在二百多公里铁路两侧。xしēωēй.coΜ

铁路两侧既没有预设阵地,又没有险地可守,这不是把自己陷入了鼠头蛇尾到处挨打的局面?

看到这个作战计划,杜聿明彻底不想回徐州。本来还觉得过早回到中原,会把中原失败的黑锅甩给他,看到这个奇葩的作战计划后,更不想回去了。

洗洗睡吧,毁灭吧,累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