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四章战争序幕!(1 / 2)

徐荣率领五万大军先行和张清到虎牢关会和,马腾率领自己儿子和大将庞德前来宫中拜见刘协。

同时因为戏志才的离开刘协便让王璨顶上来。

王璨,原为太常,得到刘协的提拔后,升任锦衣卫监察使,这两年时间王璨做得越来越好,所以戏志才离开后向刘协了王璨!

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两城镇)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官员,“建安七子“之一,太尉王龚曾孙、司空王畅之孙。

王粲自少即有才名,为学者蔡邕所赏识。初平二年(192年),因关中骚乱,南下依靠荆州牧刘表,客居荆州十余年,有志不伸,心怀颇郁郁。

建安十三年(208年),丞相曹操南征荆州,刘表之子刘琮举州投降,王粲也归于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赖,被赐爵关内侯。

建安十八年(213年),魏王国建立,王粲任侍中。建安二十二年(216年),随曹操南征孙权,于北还途中病逝,终年四十一岁。

王粲出身于名门望族,他的曾祖父王龚,在汉顺帝时任太尉;祖父王畅,在汉灵帝时任司空,是当时的名士。二人都曾位列三公。王粲的父亲王谦,曾任大将军何进的长史。

初平二年(191年),汉献帝被董卓控制,西迁至长安,王粲也随同前往。

当时的著名学者、左中郎将蔡邕一见到王粲,就觉得他是个奇才。当时蔡邕的才学天下闻名,受到满朝官员的敬重,蔡邕府第前经常是车马填巷,他家的客厅也常宾客满坐。一天,蔡邕听说王粲在门外求见,便急忙出迎,连鞋子穿倒了也顾不上。

王粲一进门,因为他年纪小,又矮,满屋的人都感到很吃惊。蔡邕说:“这位是司空王公(王畅)的孙子王粲,他确实是奇才我自愧不如。我家里收藏的书籍文章,应该全部送给他。“

初平四年(193年),十七岁的王粲受司徒征辟,又被召为黄门侍郎。王粲因为长安局势混乱,没有赴任。不久,他到荆州去投靠自己的同乡、荆州牧刘表。刘表见他状貌不扬,身体孱弱,又不拘小节,所以不太看重他。

建安三年(198年),长沙太守张羡听从桓阶建议,举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之兵背叛刘表,刘表发兵讨伐。宣传这次出征,就由王粲执笔写了一篇《三辅论》,以示师出有名。

其中写道:“长沙不轨,敢作乱违,我牧睹其然,乃赫尔发愤,且上征下战,去暴举顺。“申明用兵乃是“去暴举顺“。

建安七年(202年),在官渡之战后两年,袁绍病死,他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兄弟阋墙。

刘表劝和王粲起草了《为刘荆州谏袁谭书》和《为刘荆州与袁尚书》。书中劝解袁氏兄弟毋作阋墙之斗,应当联合御侮,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甚有文彩,张溥在《王侍中集题辞》评价两文“词章纵横“。

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病死后,王粲力劝刘表的儿子刘琮归附曹操。荆州平定后,曹操任命他为丞相掾,赐王粲爵关内侯。

一次,曹操在汉水边设宴款待百官,王粲给曹操敬酒说:“当今袁绍崛起河北,倚仗兵多将广,志在夺取天下,但虽爱惜贤才却不能重用,因此那些奇士终归离他而去。刘表盘踞荆楚,从容不迫,坐观时变,自以为可以仿效周文王。那些避难到荆州来的贤士,都是海内的俊杰,可刘表却不善于任用他们,结果当国家危难之际却无人辅佐他。

明公您平定冀州的时候,下车伊始就忙着整顿冀州的军队,收录当地的豪杰各尽其用,因此能称雄天下。等到平定了江、汉,又征召这一带的贤才各居其位,使天下归心,望风归附,文武并用,英雄尽力,这些都是夏、商、周三代开国国君才能做到的事情啊!“后来,王粲又被调任军谋祭酒。

建安十八年(213年),魏王国建立以后,王粲与和洽、卫觊、杜袭一同被任命为侍中,王粲因博学多识,总能做到对答如流。当时旧礼仪制度废弛殆尽,需要重新制定,王粲与卫觊等负责除旧布新,制定新的典章。

据《决疑要注》记载:汉末丧乱时,玉佩断绝消失。而王粲认得旧佩,才重新作之。西晋时的玉佩,都是受法于王粲。

在曹操幕府,王粲不但受到赏识和重用,而且他同曹丕、曹植的关系也相当密切,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曹丕、曹植非常尊重王粲,他们之间经常有诗赋往还。

据《典略》记载;王粲才高,擅应机辩论。当时,钟繇、王朗等尽管都在魏王国任卿相之职,但一到朝廷奏议,都停笔措手不及。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王粲随曹操南征孙权。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春正月二十四日(2月17日),王粲在返回邺城途中病逝,时年四十一岁。当时的曹丕还是世子,亲率众文士为其送葬。

寄托对王粲的眷恋之情,曹丕对王粲的生前好友们说:“仲宣平日最爱听驴叫我们学一次驴叫,为他送行吧!“

于是,一片驴鸣之声响起。这就是著名的驴鸣送葬。葬礼之后,曹植又作《王仲宣诔》,可见曹丕、曹植二人与王粲的交情确实非同寻常。

王粲于建安十三年归顺曹操,在此之前的作品或纪汉末战乱,或写其流落荆州时的羁旅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感慨,如《七哀诗》;归顺曹操后,主要是随曹操出征的感受,这些诗再现了汉末战乱的田园荒芜和满目疮痍,也歌颂了曹操的英明神武,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追随曹操为过效力的意愿。

同他的仕途遭遇相一致,王粲的文学活动,大体上也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划分的界线就是建安十三年的归附曹操。前期他主要在荆州过着流寓生活,亲历过战乱灾祸,又长期得不到施展抱负的机会,忧国忧民之情与怀才不遇之愤纠结在一道,使他的文学作品笼罩着一层悲凄愤悱的情调。

后期他在曹操幕中,一方面受到北方广大地区已经实现统一的形势的鼓舞,一方面也因担任官职而激发起建功立业的信心,所以他的创作基调又转变为激奋昂扬。

如分别写于曹操西征关右和东征孙权的《从军诗》五首,便对曹军的征伐作了热烈歌颂,同时也表达了从军征战、建功立业的激昂情绪。

虎牢关内,十万大军已经在此集结一月有余。只为一位统领自己的将领,那便是张清。

张清率领三千亲卫已经抵达,张辽亲自摔了众将士前来营门前迎接张清。

见到张清的时候众将士都纷纷很高兴,定襄王可是他们的主心骨。曾经率领他们南征北战的,建立了无数功勋,当初张清交出兵权为自己岳父守孝的时候张辽等人还以为张清是受到了刘协的威胁,甚至差点激起兵变。

但是后面张清亲自写信告知事情多的原委后,张辽这才平复了将士们的冲动,这才没有激起兵变的事宜!

————————————————

同时北方的曹操因为许攸率领三万大军前来支援后,曹操的进攻节奏便被遏制住了。

许攸只做防守一点都没有冲动曹操也找不到破绽。

但是袁军内部却不是那么的平和,许攸是袁绍亲自点派到北方主持战役的主将,颜良为副将,但是颜良和吕布有杀兄之仇,所以等到援兵抵达后,颜良便想主动出击,但是许攸认为如今只需要稳住局面便可以了,曹操不是什么好对付的,所以守才是主要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