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章天下诸侯伐袁术 11(1 / 2)

豫州汝南郡,华雄大军攻下汝南上蔡后,便把上蔡改为华雄大军的后勤保障线路。

上蔡县是古蔡国所在地,曾经是秦相李斯的故里。

东汉灵帝中平中析建城置上蔡县,徙因战乱南下的汝南上蔡人居之,故名。属豫章郡。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以上蔡人思归改名望蔡。

上蔡为古代蔡国蔡国(前1046~公元前447年),周朝诸侯国,建都蔡,始封之君为周武王之弟叔度,因叔度跟随武庚反叛,被周公放逐于郭邻。蔡叔度死后,周公旦封其子蔡仲于蔡,重建蔡国。

春秋时,蔡国经常受到楚国的逼迫。公元前531年,楚国灭蔡国。三年后,蔡平侯复国,迁都新蔡。

公元前506年蔡国曾随吴国伐楚,并攻入郢都。公元前493年在楚国的逼迫下,和吴国的帮助下,蔡昭侯迁都于州来,称为下蔡。公元前447年,蔡国被楚国所灭。

地,周武王封其弟叔度于此。后叔度叛,为周公放逐,复封其子胡于蔡,曰蔡仲。

后屡受楚国侵犯,一再迁都,初平侯迁至新蔡,后昭侯迁至州来(今安徽凤台),改州来为下蔡,故称前都为上蔡。秦于此置上蔡县。南朝宋移治是动城,故址在今汝南。北魏神龟二年改置临汝县,北齐废。

隋开皇六年又置武津县;大业间复置上蔡,临汝、武津先后省入,至此上蔡之名遂不变。隋属汝南郡,唐属蔡州,元至明清均属蔡州。民国初。属汝阳道。

上蔡,商代即以“蔡“为名。上蔡的“蔡“是从县城东蔡岗上的蓍草得名的。上古时期,盛行占卜,用蓍草占卜叫“筮“,“蔡“字由“草'、“祭“组成,就是用蓍草祭神占卜的意思。

《续河南通志·舆地志》说:“宓羲氏因蓍草生蔡地,画卦于此,遂名其地曰蔡。“汉置上蔡县。因蔡平侯徙新蔡,遂称此为上蔡。

张清随后率领大军占据汝南后便依然沿用华雄所在上蔡所建设仓库囤积大军粮草。

纪灵虽然三番五次的想要前来偷袭上蔡但是都被张清一一化解。

纪灵也深知汝南如今已经守不住了,但是纪灵还想放手一博。

于是纪灵率领剩余大军驻守余新蔡,新蔡经过加固后,有高大的城墙,同时还有瓮城城外还有宽大的护城河。

同时淮南地区,寿春方向也已经部署好最后的防线了。

袁术把仅存的大军全部集结于寿春城,共计五万大军,其中两万人左右都是临时征调的,几乎没有多少战斗力。

张清大军抵达新蔡后,张清眼见新蔡城高墙厚的,并没有轻易的对新蔡发动进攻。

同时谯郡和梁国两地的战场,此时也已经全部战胜了,袁军此时也全部退守新蔡城。共计八万大军。

史料记载,上古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尧舜时代,伯夷因佐大禹治水有功,曾封于此地为吕侯国,到春秋时期,蔡平侯将国都迁到此地名为“蔡州“,后取名“新蔡“。

公元前221年,秦灭楚,统一全国,废封建设郡县,始置新蔡县。西汉末年,王莽篡汉,改元初始,新蔡更名新迁县。东汉建武元年,复名新蔡县。

自西晋至唐代初年三百余年间,新蔡县城曾屡为州、郡治所。

隋开皇、仁寿年间,新蔡曾先后改称广宁、汝北县。

蒙古忽必烈至元三年,并省新蔡入息州,第二年11月,于县城置新蔡,兼置新蔡提领所。

明洪武四年,复置新蔡县至今。

但是张清这边的讨袁联盟总共佣兵十五万大军,只是大军并没有协调起来,其实张清对这些联军并不怎么信任的。

先说此战张邈从中获得了陈国和梁国两个郡国,而徐州陶谦则从这场战争中已经获得了谯郡和沛国等地,汝南还好张清早就已经占据了不然的话可能汝南郡都被张邈和陶谦两人占据了。

这场战争中,唯一没有获得多少利益的便是只有北海的孔融了。

孔融发兵两万亲自率领大军不远万里前来和张邈和兵一处对陈国和梁国两地发起进攻,这已经证明了孔融还是效忠的是汉室。

同时当后面张邈攻下陈国和梁国以后,张邈便进兵,借口是因为粮草不足。

其实孔融是知道张邈的心思的,但是如今孔融也没有办法,于是只好自己率领大军前来和张清回合。

张清大军原来有八万五千人,但是由攻下南阳宛城的时候损失接近六千余人,又分出了五千大军驻守宛城,所以张清大军到如今只剩下了不到七万余大军了,此番又要分兵驻守汝南各地,张清如今可用之兵只剩下了不过六万人。

但是这六万人,其中有四万大军全部都是骑兵,根本无法用于对新蔡城的进攻。

但是新蔡地区多是属于平原地区,袁军根本不敢和张清大军正面对抗,野外张清只需要两万骑兵便可以消灭袁军。

但是如今袁军把新蔡成一个巨大的堡垒,袁军全龟缩在里面,不和张清正面交锋。

反倒是如今让张清陷入了困境。

如今张清只好先把新蔡城包围起来,然后先把汝南其余各县全部攻占后。最后再来收拾这个孤立无援的新蔡城。

同时孤立无援的也不止是只有纪灵同时还有身在丹阳郡的袁渊。

袁渊率领五万大军渡江,夜袭芜湖周瑜大营,但是却是中了周瑜的计策,大军损失殆尽,一万水师也猜不到全军覆没,如今袁渊率领万余残兵败将逃到了石城。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