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好酸呀(1 / 2)

张二嫂把人带到后,打了个哈哈,赶紧溜走。

魏公公望着顾正言,正色道:“顾子云,咱家奉了皇命,来此宣旨,接旨吧。”

魏公公气质这块儿没得说,此时毫无摔倒时的难堪姿态,倒是显得庄重十足。

咱家?太监?

顾正言眼前一亮,这还是他前世今生第一次见到这种生物,充满了好奇。

难怪这人有一副阴柔之美。

说话也柔里柔气。

圣旨嘛...

顾正言知道是什么原因。

看来这隆耀帝还算赏罚分明。

魏公公发现眼前这人肆无忌惮地打量着自己,有些不开心。

“咳咳~”

咳了咳,提醒了下顾正言。

顾正言反应过来,拱手道:“臣...”

“等等,魏公公,接旨怎么接?”

魏公公:...

他有些无语,一般人倒罢了,堂堂院试案首,听说还是什么四绝才子,难道连接旨的流程都不知道?太不专业了吧?

怎么考上秀才的?

不过魏公公还是秉着专业的态度,给顾正言讲解了下接旨流程。

其实明朝之前的接旨很简单,不需要摆个什么香台,跪下大呼万岁。

各种史料表明,唐末到元,大都是站着接旨,唐末之前,大都是坐着接旨。

大雍朝制度类似大唐,只需坐着接旨,然后谢恩即可。

不过顾正言一想到要坐下,心里犯了难,地上这么多灰,坐下好难受...

于是顾正言在几人疑惑的目光中,跑去房间内拿了块麻布当垫子,然后又在几人怪异的目光中坐了下去...

魏公公见顾正言接个旨还拿个垫子,瞪大了眼睛。

这人儿,太讲究了吧?

顾正言正襟危坐在地上,笑道:“魏公公,地上尘灰多,怕是有污圣旨,所以拿个垫子,开始吧,魏公公。”

魏公公见状,打开圣旨念了起来:

“慰劳制书

门下:

闻下河村顾姓书生名正言,臂兹梁栋,尔惟盐梅,思君忧国,特此,赏银五百,宅院一座,匾额一枚,笔墨纸砚若干。

中书令驸马都尉赵国公臣王叙宣

中书侍郎周岑良奉

中书舍人...

侍中阙

...

尚书令阙

...

书史令阙

...

隆耀十七年九月二十二日下。”

顾正言从来没想过,听个圣旨会这么催眠。

他都快睡着了。

除了开始那几十个字和他有关,后面几百字全是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官员名字。

圣旨流程这块,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当然,中书省的大佬要是觉得皇帝的旨意不合理,可以进行修改,门下省负责审核,审核不通过,直接驳回,圣旨作废,如果通过,再给尚书省进行执行。

皇帝的圣旨其实也没有那么神圣。

要是中书和门下二省没有通过,那皇帝的圣旨拿去擦屁股都嫌扎人。

这就是为什么说古代是士大夫和皇帝共治天下。

可以说古代发出来的有效圣旨,其实是皇帝和大臣们意见的混合体。

很多时候,中书省要是看圣旨内容不爽,会把圣旨改得面目全非...

要是皇帝执意下一些很蠢的圣旨,那大家都别玩了。

对国家来讲,三省的限制,这当然是好的,这代表政权的完善与严谨。

要是皇帝瞎鸡儿弄一些通圣旨就有效,哪还得了?国家还运不运行了?

顾正言有些受宠若惊,他以为隆耀帝给他一个口谕,类似“小伙子,看好你”之类的,没想到还搞得这么正式。

这天下秀才繁多,有几人能收到加盖了三省印章的圣旨?

魏公公念完圣旨,看向顾正言。

快睡着的顾正言露出一个微笑,张开手道:“谢陛下圣恩,草民接旨。”

魏公公点了点头,把圣旨递给了他。

顾正言接过圣旨,面露满意之色。

有了这圣旨,自己的资本将更雄厚。

魏公公又拿出了一张银票,递给顾正言。

路途遥远,不可能带现银。

顾正言接过银票,点了点头。

这隆耀帝还挺贴心的嘛。

不过就是少了点。

差不多能买一块多厕所那种石头...

接着魏公公又递给了一沓地契房契给顾正言。

顾正言接过一看,眼前一亮。

不错呀,这宅子位于永平西街,临近凌烟湖。

地段好,面积颇大,卖倒是卖不了,但当个临时住宅也不错。

除了这些,两个军卒又抬上来一块匾额。

上面写着:爱喝茶会种茶的读书人

顾正言看着这块匾额,搓了搓手,心里有些激动。

此前他一直想把桑叶茶的规模扩大,但茶叶生意背后也有很多大佬,他只能带着下河村的村民小打小闹,手不敢伸太远。

而且要是走上仕途的话,卖茶的从商举动,肯定会被发现,万一有人看他不爽,捅出他有行商前科,那可就不妙了。

这些隐患,顾正言都考虑过。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