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4章 平和的范仲淹(1 / 2)

大宋文魁 骑驴 3665 字 11个月前

牵扯到附属国势力范围划分的事情,还需要得到赵祯的同意才行,张唐卿必须先跟他沟通一下。

张唐卿喜欢提前沟通,并把沟通的机制,彻底带进了整个大宋的官场,如果没有经过提前酝酿沟通,贸然提出某个主张,尤其在大朝会提出来,会立刻被人喷成筛子。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因为有了沟通,有了充分的酝酿,有了充分听取意见,所以政令遭到反对的概率小了很多。

张唐卿看到范仲淹正站在边上,等着张唐卿,“范相几时回来的?”

“当不得使相如此称呼,使相喊下官范仲淹名字即可。”

“名字不过是个称呼,以后我喊你希文吧。”

“是,下官昨日晚上才回来。”

“见过台相和官家了?”

“见过了,正要去政事堂拜见使相,没想到在这碰到了。”

“那你等我会,中午咱们一起吃饭,请长其国王世子吃饭。”

“是,下官在这等使相。”

看着张唐卿大踏步走进皇宫,范仲淹恍惚之间有点愣神。

本以为这一辈子没有机会回开封了,但没想到,张唐卿竟然把他调到了御史台,担任御史中丞。

虽然王随曾经提议让范仲淹担任开封府知府,但被张唐卿拒绝了。

开什么玩笑,开封府知府是给包拯留的,你老范要能力没能力,来干啥?还是利用你执拗的性格搞监督检查吧。

范仲淹也明白,把他调回开封,并不是张唐卿多么看重他,而是因为张唐卿要为他的《景祐寄禄格》铺路,没见到曾经的判吏部刘滋,又回到了吏部担任吏部尚书吗?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例如尹洙也被调了回来,接替欧阳修成为了太常寺寺卿。

这是张唐卿在拉拢一批老臣,减小他新政的阻力。

刑部尚书滕宗谅看到范仲淹像是罚错一般,站在广场一角,小跑了过来。

“希文,怎么在这?”

“哦,宗谅啊,我在这等使相。”

“去政事堂等他即可,为何要在这等着?”

“使相入宫了,在这等他一会。”

“走,去我值房坐坐。”

“不必,我就在这等使相。”

滕宗谅的表情有点吃惊。

因为他看到范仲淹的表情非常自然,脸上没有一丝丝的怒气。

范仲淹比张唐卿大了二十多岁,是张唐卿年龄的两倍,范仲淹参知政事时,张唐卿才初入官场。

范仲淹是如何做到能低三下四的在寒风中等他,而毫无心理障碍呢?xしēωēй.coΜ

“希文,是不是发现,当年的自己多么幼稚?”

范仲淹毫无违和感的点了点头。

“在河北两三年,看透了很多问题,以前我的某些想法太可笑了,如果贸然实施,可能会引起大宋不稳不说,更可能会成为害民之政。”

“虽然我不知道你怎么看出来的,但不得不说,使相这种慢慢改变的策略当真不错。”

“是啊,当年我和王相、宋相,恨不得一两年之内就让大宋脱胎换骨,可四五年时间过去,我们一事无成不说,还被使相嘲笑了一番,说我们光放嘴炮。”

滕宗谅哈哈笑了起来。

“现在看看,我、王相、宋相,都是光说不干,没有扑下身子做事,自以为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啊。”

滕宗谅点头说道:“说的不错,使相试探性的说过几次革故鼎新之后,遭到了包括他老丈人王相的激烈反对之后,再也没有把新政挂在嘴边上,可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新政。”

范仲淹好像回到了那年的秋天,张唐卿要出知银州时,通过韩琦给他带了个话,说银州地处边塞,如果张唐卿仍然以京官身份知银州,张唐卿无法安下心在银州工作,因为朝廷随时都能把张唐卿调走,不如直接把张唐卿的差遣和记禄官都变成银州知州。

如今看来,从天圣八年时,张唐卿就在开始实行择长官了,可范仲淹等人一直没看透。

后来,张唐卿的师兄弟也效仿张唐卿,只要他们去一个地方为官,当地的知州知府,都会变成职事合一,后来者也改变不了。

等他掌了大权,正式开始新政时,天下已经有三分之一的官职成为职事合一,知县、知府正式成为地方官,再和京官没有任何关系。

再加上任期制和升迁制度,可以说,比范仲淹空泛的择长官更加完美。

所以,范仲淹才意识到,他和张唐卿之间,差的不是四书五经,而是见识和手段,而这些东西都是天生的。

所以,范仲淹才开始佩服张唐卿。

“哎,我已垂垂老矣,自感跟不上年轻人的脚步了。”

“希文为何会这么说?您才五十多岁呢,正是当打之年。”

范仲淹哈哈笑了起来,“也是,最近几年的进士们都在地方为官,等他们进了开封,你再好好领教领教年轻人的思路和手段吧。”

“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吗?”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