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大凌河危机(2 / 2)

……

就在刘明遇带领刘家军子弟学校的学生们参加武烈河工厂的时候,大凌河的形势越来越不妙了。

正是因为刘明遇的提醒,皇太极也学会了刘家军的壕沟和胸墙战术,此时的建奴的包衣奴才在皮鞭的驱赶下没日没夜的猛挖,没几天就挖出了三道长壕,这些壕沟与刘家军的那种壕沟一样。

都是环形布置,一道壕沟与一道高高的胸墙,把大凌河城给围了起来。关宁军几度出战,试图冲出一道口子,都让建奴给打了回来,关宁军突围不成,反倒损失不小。

当然,关宁军也不是一味的要挨打,他们也将计就计诈败,引建奴来追击,建奴果然上当,一路猛追,大有一举将城门夺下的势头。然而当他们越过长壕之后,关宁军火枪、火炮齐发,将他们炸死炸伤一大片。

皇太极得知之后勃然大怒,严令不得追击败退入城的关宁军。此后建奴每次追击都是浅尝辄止,一追到长壕就回头,根本就不给关宁军任何机会。吃过好几次亏之后的关宁军也不敢再尝试独力突围了,双方在城里城外比起了耐心。

祖大寿登上城楼冲皇太极喊道:“你就围吧,城里的粮食足够我们吃两年,看你们能围到什么时候!”

皇太极道:“那本汗就围你三年!”

城里的粮食当然不可能够吃两年,关宁军虽然阔,但还没有阔到这个地步,大半个月倒还凑合。对于守城颇有心得的祖大寿同志早早就作了周密的安排,实行严格的配给制度,把粮食集中起来优先供应家丁、战兵,至于商贾、役夫、班军,饿不死就行了,没必要吃那么饱。

这套做法虽说有点不地道,役夫、商贾们叫苦不迭,但还是很有效的,守军的战斗力得到了保证,也省下了不少粮食。但他很快又碰上了一个大麻烦:没柴了!

祖大寿只顾着储备粮草,却忘记了要储备干柴,大凌河城里的柴草并不多,由于被团团包围,没法出城打柴,烧掉一把少一把,很快就烧得差不多了。

关宁军极其蛋疼,没有柴,有粮食也没用啊,总不能让他们干咽面粉干嚼大米吧?好在城外还有一些干柴可以砍,关宁军瞅准机会就出击,杀出城去砍几把柴回来。

建奴也不是吃素的,很快就发现了关宁军的罩门,把离城门较近的柴草一扫而空,留下离得比较远的,引关宁军过来砍。当关宁军以为还可以像以前那样在自家的自留地里快乐的砍柴的时候,树丛里已经满是等着他们的大汉了为了这廉价的柴草,关宁军跟后金几乎无日不战,死伤相当惨重。

祖大寿见势不妙,严令关宁军不得再出城砍柴,拿麾下精兵的命去换几把柴这么亏本的买卖,无论如何也不能继续做下去了。

关宁军不敢再出城砍柴,只好发挥想象力和掘地三尺的精神,把整个大凌河城翻了个底朝天,能烧的东西都搜刮出来烧了煮饭,就连以前大城河城被毁时残留的木料也让他们找了出来,发挥一份余热。

再后来,连这点东西都烧光了,只好把马鞍给拆了当柴烧,大家饥一餐饱一顿的苦盼着援军,他们坚信,锦州和山海关里的关宁军一定会来支援他们的!

他们的老上司孙承宗没有让他们失望,在崇祯四年八月十六日就派出了第一批援军。

只是这批援军让他们失望了,只有两千来人,畏畏缩缩的开出营垒之后,迟疑不前,在路上磨磨蹭蹭。面对离开了坚固的营垒主动出击的关宁军,满洲八旗的正蓝旗精锐毫不留情,等到这支援军远离松山、杏山营垒之后伏兵齐出,铁骑如风锐箭如雨,明军人仰马翻,一个照面便溃败下来。

狼狈的朝着锦州逃窜,建奴一路狂追,仗着马快轻而易举的咬住明军不停地撕咬,在他们的冲击之下,明军根本就没有办法组织起像样的抵抗,被他们割草似的一丛丛地割倒,最终这两千来人几乎全军覆没,侥幸逃回锦州的十不足一。

第一次增援以失败告终,而且败得很惨。

这次失败在孙承宗的意料之中,本来就是一次试探,要是能够成功,那才叫有鬼了。只是明军败得太快了,这次试探也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什么都没有试探出来就败得不可收拾了,这让他很不满意。

皇太极同样不满意。在他看来,莽古尔泰操之过急了,用力过猛,很可能已经引起来明军的警觉,暴露了他的战略意图,下一波援军可能就不大好打了。

确实是如此,锦州方面一连七八天没有动静,这把皇太极气得半死。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