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布鲁西洛夫攻势 迷你版(2 / 2)

红色玛利亚 符华 5455 字 2022-04-08

一公里的空地上,已经被双方的炮弹给炸得坑洼不平,频频升起旋风似的黑烟柱子。

,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进攻的浪潮一波接着一波,士兵们在弹坑里翻滚,旋转,然后再爬起来继续前进。

一直以来俄军的进攻方式都是人海战术。

高层指挥部直言道。

‘机枪都是蠢蛋,刺刀才是真男人。’

可上战场的并不是这些高层军官,而是底层士兵。

直到他们成片成片的死去,如今的俄国军官才开始着重现代战争的战术部署。

这一次也同样如此。

为了扩大战果,并且迅速击败奥匈帝国的军队,布鲁西洛夫将整个南方战线给无限度扩大。

从原本的二十八公里的战线宽度,一下子扩大到一百三十公里战线,足足扩大了50倍。

而且在发起冲锋前,俄军的火炮率先开火,将奥军精心布置的部分铁丝网给夷为平地。

即使遇到没有被摧毁的铁丝网,发起冲锋的士兵,也会通过手雷对此摧毁。

最后留下来的只有他们的机枪阵地和炮兵阵地。

然而,这两个输出性最高阵地却不能估计到一百三十公里宽度的战线,以至于很多地区都缺乏火力支持。

奥军阵地也同样设计了纵深防线,尽管他们是进攻方,但从一开始他们就没打算全力进攻,而是希望德军那边能够迅速取胜,然后与他们两面夹击。

然而,他们万万没想到俄军并没有防守,而是发起了大规模进攻。

当俄军占领了一处领地时,就会稍作修整,等大炮搬运过来后,又再一次发起进攻。

特别是俄军的哥萨克骑兵,神出鬼没,往往在他们所不知道的地方出现。

第一天的进攻,在血红色的黄昏下结束了。

俄军推进了三点五公里纵深,奥军被逼得将防线往后挪动,但并没有撤军。

这一天,有九千多人死在了战场上,他们被埋没在褐色的泥土里面。

堑壕内的奥地利人都在颤抖。

他们从未见过这么疯狂的俄军,其攻势规模之大可谓是闻所未闻。

这一整天的战争着实是把他们给打累了,只想在这冰冷且又潮湿的堑壕里面,好好地睡上一觉。

然而俄军并不会给他们有任何喘息的机会。

在清晨的五点多钟,炮击又一次响起。

这是从大后方挪动到指定地点的炮兵部队,在到达目的地后,便开始调整方位,并且朝着敌军的阵地发起炮轰。

这一次炮击与以往的长时间炮击不同。

布鲁西洛夫给出了一个要求。

集中火炮,往敌军的主要撤退防线进行短时间内的炮轰。

俄军的大范围进攻确实迷乱了奥军指挥官的判断能力。

他无法清楚俄军的主力部队究竟要从哪一个方向进攻,所以他只能派出军队防守被进攻的位置。

而奥军的主力撤退方向则一览无遗地呈现在俄军面前。

只要对着奥军的主力撤退方向发起炮击,一定能炸出点什么。

紧接着就是负责发起进攻的部队,布鲁西洛夫将其分成三个部分。

前两个部分负责进攻,他们都会携带大量的手榴弹,第三个部分的士兵则负责携带他们的重型武器,如75毫米野战炮和马克沁重机枪。

前两批士兵一旦攻下其中一个阵地,那么第三批士兵将会携带重型武器加固夺回来的阵地,做好防御,并且准备好下一次冲击。

最后就是他们的铁路。

昨天夺下来的三点五公里土地,立即安排工兵进行铁路修建,因为他们需要将装甲列车加入战场。

而且列车的运载能力可以给前线俄军带来大量的后勤补给。

这场大规模进攻确实给奥军带来了极大的心理负担。

奥军总指挥立即向自己的祖国发出一份电报,将这里的战况都反馈出去。

身为帝国参谋长的斯蒂芬第一时间接收到这份电报。

他愣住了。

久久地站在原地,目不转睛地看着手上的军情。

在成为帝国参谋长之前,斯蒂芬就看出奥军的羸弱性。

不单指挥困难,而且战斗意志也十分薄弱。

他曾经做出过一次计算,如果不是凭借偷袭的方式去对付塞尔维亚,恐怕现在的他们还会陷入其中。

塞尔维亚的胜利给了斯蒂芬一个假象。

或许奥军并没有那么弱,一旦走入战场,英勇的奥利地男儿一定能发挥出强大的战斗意志。

事实也确实如此,但凡以奥地利人为主的部队,都能够发挥出强大的战斗力。

然而奥军的军团都是多民族融合在一起。

翻译官一旦不在,指挥将会失效。

面对如潮水般蜂拥而来的俄军,奥军的指挥命令还未来得及翻译出去,俄军的火炮和手榴弹就已经来到他们脚底下。

奥军溃败了。

这就是他目前所要面临的事实。

即使他可以通过战略,从而避免奥军的大规模失败,但废材一样的奥军压根支撑不起自己的战略部署。

电报滑落到地面上。

他瘫坐在椅子上,扶着额头,眼中已经没有了光泽。

“没希望了,已经没有希望了。”

身边的同僚有些不知所措地呆在一旁。

突然,斯蒂芬从自己的位置上站了起来。

他立即给德军那边发出一份电报。

电报内容很简单,他们将会牵制南线的大部分俄军,希望德军可以开启一次大规模进攻。

当他将这份电报发出去之后,整个人都像是老了十岁一样。

现在的奥军压根就不是牵制,而是被压着打。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打出如此大规模的进攻,必然需要更多的士兵才能实现。

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确实是‘牵制’住了俄军。

唯一的希望只剩下德军了。

只要德军能够取胜,那么这场波兰之战就能胜利。

就单纯以战术和军队实力去分析,德军确实能毫无压力地击溃俄军。

然而,德军高层内部的纷争,却成为了他们的绊脚石。

就在兴登堡收到来自维也纳的战略电报时,他决定发起一场大规模进攻,一举歼灭这支难啃的第四集团军。

可当他申请获得更多后勤时,法金汉拒绝了。

表面理由只有一个,俄军不足为虑,西线更需要资源。

内在的理由,懂的都懂。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