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 我要做一名打假卫士 中二(1 / 2)

“一家人在一起吃饭,就要有说有笑,和和美美的,那才叫一家人吃饭,那才叫团圆饭呢。”

“而且,在我家,就没有什么吃饭的地位之分。除了长幼之分确实得遵守,毕竟长辈要做到主位,长辈要先动筷子嘛。但是,还好,我们家里面没有长辈,所以每次都是我来坐这个主位,还有先动筷子的。”

对于吃饭这一点,陈杨真的觉得,在古代这规矩也太多了吧。

从周代开始,在贵族阶层设宴招待宾客的场合,尤其讲究饮食的礼仪规范。他们席地而坐,餐具直接放在席上。饭菜要这样摆放:左边依次为带骨的熟肉、主食(饭;右边依次为大块的熟肉、酒和饮料;在最里边放酱酪调料,外边放烤肉,右旁放着蒸葱;干肉脯类的菜肴,弯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若是烧鱼,以鱼尾向着宾客;若是干鱼,则以鱼头向着宾客;冬天鱼肚向着宾客的右方,夏天鱼脊向着宾客的右方。

为什么要如此讲究呢?原来这是敬客、尊长,以及食用方便。这些摆设次序,在家里以尊长的座位为准;宴请客人时,则以最尊贵的客人所坐席位为准。宴饮开始之前,要进行进食的礼仪,宾先主后说一些互相感激的话。然后再行祭食的礼仪,以报答先祖,表不不忘本。即使在今天,这些礼俗的某些方面依然还保留着。但是,令陈杨没有想到的是在现代社会的湖北鄂州的一些家庭,在招待客人时,吃鱼的规矩基本上还跟周代的礼俗相似。

其次,无酒不成宴席,古人在宴席上总是离不开酒,而古人喝酒时也会有很多礼仪。宴席上祭食礼仪后,便接着行饮酒的礼仪。主人举杯向宾客敬酒,叫做“献”;宾客回敬主人,叫做“酢”;主人先自饮酒,再劝宾客饮酒,这叫做“酬”。饮酒时要小口细品,而不能大口喝酒,更不能喝得酩酊大醉,否则就会大出洋相,甚至招来杀身之祸。

再次,筷子是中华饮食文化中所独有的一大特色,用筷礼仪也就成为古人饮食礼仪中的主要。古代用筷礼仪很多,客人不得持筷过“河”夹菜,也就是不要将筷子伸得老远去夹饭桌对面的菜肴,宁可不吃,也应当遵守不持筷越“河”的礼仪。用筷子给别人夹菜也要看具体情况。虽然用筷给客人夹菜可以表示尊重和热情,不过,当主人老是用自己的筷子给人夹菜时,虽热情有余,但会令有的客人难以接受。据说袁世凯在宴席上喜欢给客人夹菜,即便是筷子上自己的口水欲滴,客人也不敢不吃。“袁府盛宴佳肴美,总统筷上口水鲜”说的就是这种尴尬的局面。虽说“礼多不为怪”,但这种不卫生的“礼”显然令人难以接受。

另外,除了自己要讲究饮食礼仪之外,古人还注重加强对子女饮食礼仪的教育。至今,香港有句俗语“餐头食饭教仔女”,其实就是根据《礼记》中有关饮食礼仪的得来的,意即要教导子女就要从饮食礼仪开始。

虽然,有时候陈杨觉得有些东西确实是需要按照古礼来进行的,但是如果事事都按照古礼一般,连什么饭菜都要放到固定的地方,某一种食物的某一面在什么季节要对着宾客,如果真的按照这般来操作的话,陈杨真的会彻底放弃对于食物,对于吃饭这件事情的喜好的。

也幸好,自从来了大唐之后,自己的二叔,还有接触到的李承乾,李渊等人,有的是地位高,而乎,有的是草莽出身,可以饱腹就行了,更加的不会在意这些俗礼的。对于这一点,陈杨觉得还是很好的,不然自己刚来唐朝可能会因为这些繁琐的东西而自尽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