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立科举制、三省六部制(1 / 2)

“此法名为科举制!”韩玄高声说道。

“科举制??”徐庶和石广元都是不知所云,只有陈武笑而不答。

韩玄便详细给徐庶和石广元他们介绍了科举制。所谓科举制就是通过科举考试的形式来选拔人才,而不是像察举制那样,由各郡县推举有德行和才能的人做官。

科举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将每年分期举行的考试称常科,由韩玄下令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文官选拔主要是明经、进士两科,将是韩玄要开设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

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丹阳郡和其他郡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建业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郡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建业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建业应试者通称举人。

郡县考试称为解试,建业的考试通称州试,州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的都是试策,考试的为经义或时务。进士其次看重诗赋、文章,明经其次看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考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

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建业官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

科举制有利于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而韩玄当务之急是要扩充学院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特别是寒门学子,韩玄决意规定每届考生中必须要有一定比重的寒门子弟。

如果是和平时期,韩玄还进行殿试,韩玄亲自主持考试,策问考生。如果是战时,则不举行。

然后就是武举了,乱世之中韩玄更不可能重文轻武。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军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高第者授以官职,其次以类升……

徐庶和石广元听完韩玄对于科举制的构想,都惊鄂地张大了嘴巴。良久,石广元反应了过来,他仔细端详着韩玄的科举之法,还是发现了其中的弊端。

“楚侯此法虽前无古人,然而毕竟未曾推行过。若要强行于江东推行科举之制,必然会遭到士族暗中动手脚。科举考试负责监考的官员,科考考生身份的确认,科考考场之秩序,以及徇私舞弊等象皆要严加防范!”石广元不愧是内政奇才,刚接触科举制就预测出了可能存在的缺陷。

“广元所言极是!科举之法若是不能妥善施行,则为士族利用,以致执行中走样。”韩玄作为一个现代人自然知道科举制弊端很多,但韩玄想通过自己的把控,尽量克服那些弊端。

不过石广元所说倒是提醒了他,改革推行新制时一定要注意用人问题。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原因就是用人不当,有了这个前车之鉴,韩玄自然会格外注意。

韩玄左思右想,既然自己要推行科举制,那何不再推行与之相辅相成的三省六部制?韩玄在江东大力发展商业,商人的地位不断上升,从而形成很多资金雄厚但没有政治地位的大家族,可以称他们为庶族。

韩玄要推行科举制,他们无疑是受益最大的群体。等到他们当中有人官场,便会成为自己推行改革的助力,自己一定要着重拉拢他们,以庶族来对抗士族。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