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四章 通过考试了(1 / 2)

大明第一臣第六百四十四章 通过考试了

张希孟在武学的讲课,总体反应平平,指望着花云这帮人理解他的意思,也着实为难他们的智商。

至于朱元章下旨,要派遣人员,前往琉球,传播文明,接受内附。竟然也没有多少动静,区区弹丸之地,一个地不如上元县,人不如鼓楼区的小地方,实在是提不起人们的兴趣。很快这道旨意就淹没在了众多的政令当中,可以说是毫无波澜。

大明朝最有权势的两个人,此刻都有点郁闷。

张希孟都有点自我怀疑了,是不是我表达能力有问题,又或者没把话说清楚,怎么没人叫好啊?

讨论啊,要有热度啊!

他把这一次讲课布道,看得非常重要。

因为前面他以三代,秦汉到宋元,划分了历史,提出了第三次华夏兴起……这套想法就得到了相当大的回应。宋廉,刘基,还有许许多多的有志之士,都热烈响应,奉为圭臬,甚至指导了大明立国。

张希孟也非常满意,而这一次他是即划分历史之后,又划分了内外。

一层一层,向外推演,并且把诸多的事情,都归结到了这个华夏体系当中。

核心区的均田教化,藩王封地的宗室问题,总督区的藩国问题,对外贸易的问题,如何处理外务关系……反正只要能想到的东西,都能装进这个体系当中,并且在里面寻找到合适的位置。

这是多大的格局,多大的心胸啊?

你们怎么就不明白呢?

难道还要我亲自下场,把什么都说明白了?

那样的话,当真是有失身份啊!

张希孟憋屈,朱元章也不怎么舒服。他登基称帝,即将到第八个年头,虽然不断有国家入朝纳贡,但是朱元章并没有接受海外藩国归附。琉球是第一个。

朱元章一直记着张希孟所讲的两个身份,他是大明的皇帝,也是华夏之主,这两重身份,在汉唐天子的身上,几乎是没有异议的。

毕竟唐太宗就是天可汗,但是到了宋朝,赵家的皇帝,真就只是皇帝而已,北宋的时候,还能勉强跟辽国争争正统,到了南宋,臣构又哪来的脸面跟完颜君父争正统呢?

不是正统,不是天下之主,又何来大一统之说?

什么叫大一统?

在朱元章这里,大一统就是首先有个强大无比的大明朝,武力足以君临天下,蛮夷臣服。其次,大明之外,有一堆的国家,臣服大明,接受华夏秩序。

简言之,不光自己强,还要有一大堆听话的小弟,构成一个文明秩序,这才叫大一统,才叫天下主!

老朱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此前高丽虽然有意归附,但是对不起,朱元章并不接受。道理很简单,就是老朱觉得高丽不够“华夏”,小算计太多,忠诚有待增强。

而琉球是朱元章精挑细选,最后才答应的华夏之国。

是第一个正式纳入华夏体系的国家。

这么大的事情,居然没有多少讨论?

中书省在干什么?

李善长的脑子是不是被塞住了?

还有礼部,这帮东西真是从头废到尾,今年必须砍礼部预算,要让他们知道疼!

整个大明朝,两个站在塔尖儿的男人,都十分郁闷,难道是我们太超前了,别人跟不上来?

就在这个时候,国史馆那边发出了一篇文章,文章的标题只有四个字:内外华夷!

看完这篇文章,张希孟和朱元章都有种老怀大慰之感,真是知音啊!

再看署名,正是钱唐!

钱唐讲了什么呢?

他前面呼应了张希孟的划分方式,认为张相这么安排,十分有道理……而随后提到了华夷,在这一块,钱唐可下了大笔墨,他写了历代以来的华夷之辩,尤其是把赵宋又拿了出来,实在是没有办法,谁让老赵家太拉胯,不得不大力气辩经,只为了给自己擦胭脂抹粉。

华夷之辩,在宋代几乎是和正统等同的概念,程家兄弟、朱熹,他们都有过论述的,不谈这个话题,几乎不配称为大儒。

但是钱唐却对这些辩论,嗤之以鼻!

而且他也说,元廷入主中原,几乎变夏为夷。

所幸红巾军起,驱逐胡虏,大明立国,日月重照。

此乃重兴华夏。

在这个关头,我辈当如何作为?

还要讲华夷之辩吗?

不对,我们需要的是传播华夏,变夷为夏……需要走向外面,按照张相划定的层次,不断增加各地的华夏程度!

一句话,我们已经建立了大明朝,接下来要建立更加宏大的华夏秩序!

钱唐这篇文章一出,总算是给张希孟还有朱元章的举动,做了完美的注释。

不得不说,这家伙虽然是旧儒的底子,但是学得真快,改变的真彻底。不愧是王牌做题家,确实是高人一等。

朱元章大喜之下,竟然直接下旨,赐了一套飞鱼服给钱唐。

当旨意送到了国史馆,其余修史的大家们都傻眼了。

我们这边熬着心血,修宋史修到天昏地暗,什么赏赐还没有,结果倒好,你这一篇马屁文章,竟然换来了一套飞鱼服。

钱唐,你不厚道!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