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1 / 2)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即使是“未来人”,有史料相助,但是窝在家里,看上一年的所谓“民国农村”问题报告,也比不上住到农民家里,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呼吸,亲身感受一下这个年代最底层民众的生活更印象深刻。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是黄克还是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把那一碗高梁饭吃下肚去。

吃饭的地点,是在当地的曾经的打谷场。唐家村的房子,经过红军战士的紧急建设,其实已经重建了不少。重返家园后,正在控制河北基层的红军官员,给当地村民送来了粮食,实际上他们这段时间的口粮,反而要比从前好得多。

因为在农民家吃饭,吃的是同一桌饭,所谓的桌子,其实就是几块临时放碗的大石头。

这户唐姓的农民一家子原本要吃啥,黄克也跟着吃啥。北一辉拉着黄克进门时,带来了本属于黄克的饭菜,不过全部被分给了这户唐姓人家的三个孩子。

这里是唐家村,所有人家几乎全姓唐,全是同姓同宗。

户主名叫唐明,家中有一妻子一个,孩子三人,另外还有一位五十多岁的老父亲——他的老父亲虽然只有五十六岁,但外貌却比21世纪七十岁的人还老,头发全白了,皮肤干瘪得象核桃壳,张开嘴,露出残缺严重的牙齿。户主唐明三十八岁,但模样比小黄克另一个时空五十岁父亲还要苍老。原因很简单:营养不良,生活负担重。

三个孩子,年龄分别为九岁、六岁和四岁。北一辉把黄克的饭菜分给这家人:小米混和大米煮的白饭,几块马肉,几片酱菜。之所以会有马肉,却是因为通州战役时,交战双方都损失了大量的骑兵和战马。战后控制了战场红军缴获了所有的马尸。不少马肉被腌制贮存起来,成为战后重建时,辛劳工作的“专家们”优先供应的美味。

放在后世,除了“马肉”比较稀有外,其实也只是一份很普通的“民工饭菜”。但是在这个时空却是河北通州普通农户,大概只有逢年过节时,才有可能碰触的美味——而更多的情况,许多贫民却是一辈子都吃不上几回肉,比如说更加贫苦的西北地区。

—— 黄克进入农户家里之前,就从后世了解到,民国的生产力,农村这儿,一个星期能吃上一次肉已经可以称为是大地主了。

黄克的饭菜被摆在石头上时,包括女主人在内,桌前的三个孩子眼睛都瞪直了。孩子们忍不住想动手,却被母亲一筷子打下。最后还是男主人唐明主持,把食物分成几份,均了下去。然后大家才开始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一边吃,他们一边对黄克和北一辉感激不尽。众人边吃边聊天,黄克从他们嘴里得知,在红军来之前,他们一家只有在农忙时,下地干农活的男人才有机会吃干的,其他人包括老人在内,都是吃稀的凑和着。这一家六口人,总共只有三亩地。要想养活家人,男的在农闲时还要到附近的通州县城那儿当苦力。即使如此,他们一家维持个温饱都很吃力。

而事后正在当地主持土改工作前期调查的队员告诉黄克,这一家六口在唐家村的生活,算是“中等”水平,还有更苦的......至于村里最富的人家,也不过拥有三十五亩地,那户人家也姓唐,一家七口,算是日子过得最好的一户人家。而唐明这户人家,户主夫妻其实共育生过六个孩子,死了一半,活了一半,两个是生下来没养活夭折的,最后一个却是被溺死的。而这个唐家村,总共有十七户人家,除了最富的那户人家外,几乎家家都存在溺婴现像。

“河北这儿,其实是比较富裕,农业条件也相对较好的地区。唐家村靠河,周边这儿的地,应当都属于好地。”

黄克出生于浙江湖州练市,那里是个半农村半城市的小镇。出门走几步就是田,倒不是对种地一无所知。靠在河边的地,其实都是好地熟地。而唐家村本身离京杭运河很近,又在平津经济辐射圈内,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这里的条件其实并不差。

但是,即使是这样北方的“好地方”,当地农户,也仅能勉强维持温饱而已。陪着他们吃饭的时候,黄克的脑子里却在这时想到更远的地方。

历史上这里未来的“人多地少的矛盾”没有继续恶化,却是因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大量的死人,抑制了人口的增长。否则的话,以这户唐明家为例,家中三个娃全是男娃,长大后分家,一人一亩田,如果再有机会娶妻生娃,未来瞬间就直接掉入贫农范畴。

这还是一切顺顺利利,没有发生天灾人祸的情况。——如果家中有人病倒,或者当地为官不仁,兵匪路过收割强抢一波,整户人家立刻就会破产。黄克又忆起了以前看的一部老电影,讲的是彭大将军的童年——电影里,彭石穿的爷爷,在年老快死时,主动地离家,然后孤独地死在外面。目的却是为了给家里人省去殡葬费用......

唐明家的老人,如果没有这份觉悟,未来他死后,又会给家里再增一份负担。

和他们坐一起吃饭的时候,这一家六口,个个身上衣物都破破烂烂,老旧不堪。无论男女老幼,身上都散发着异味——他们最少一个月没有洗过澡,人人身上都长着虱子。没洗澡的原因是天气太冷,烧不起热水洗澡。

和他们坐一起吃饭时,黄克敏锐的鼻子,就不停地闻到这种酸臭味,这让他这种来自二十一世纪,习惯了锦衣玉食,从来就没有过过农民苦日子的人很不适应。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