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1 / 2)

北一辉愣了愣,一下子被黄克问住了。不过他也是机敏之人,静思了二十多秒后,突然想到当初和黄克会面时,黄克对他说过的:满清灭亡时,人死得太少的惊天言论。

“人死得太多了!”

北一辉叹气道。

黄克点头道:“没错,是人死太多了。所谓的英雄豪杰,在太平盛世时通常只是比较聪明的“普通人”。但是聪明人的诞生,其实是讲机率的。学校里,一百个学生中,能称之为聪明头脑好的,其实不过十来个,能称为意志坚定,吃得了苦很坚韧的,数量同样极少。聪明,或者坚韧,有其一,这就是人材。二者兼有,就是人中豪杰。但实际上,大多数人都是混饭吃的普通人,平庸人,他们既不聪明,也不坚韧。更多的时候,很多人却都是要用鞭子抽打才会前进的——平庸的懒人。”

黄克说到这里时,北一辉突然理解了李润石主席为何说黄克“精英主义思想”太过严重,是个“聪明而傲慢”的人。

“你好象离题了题。”

北一辉帮黄克把差点歪了的楼拉了回来。

“三国前期人材辈出,那是因为十常侍和董卓之乱前,整个大汉人口依旧是在巅峰,大量的因为门阀压制而不得志的英杰人材,在乱世之中得到了发挥自我才华的舞台——这就是乱世出英雄之说。因为乱世只讲能力,不讲出身。没有能力,出身再好,在三国这般养蛊的乱世,最后也不过是如袁术、袁绍一般,成为他人口中的鱼肉。”

北一辉已悟到了后面的答案:“三国中后期,值得青史留名的英雄英杰,越来越少了。原因就是人少了——十不存一!”

“不光是人变少了,因为常年战乱,各地书院学堂大量被毁。再天才如牛顿,爱因斯坦,如果没人教育,也只是一个放牛娃。自然也影响了中后期英杰英材的诞生率。看三国演义,前期时,关张赵马黄,关张赵出自民间,类似他们这样的平民英雄,满地皆是。到了中后期,那些所谓的名将,哪一个不是世家子弟后代?”

北一辉仔细想了想,一拍大腿,点头称道:“果然如此。”

他把目光看向了随车正在习字的警卫,叹息道:“我曾听说李润石主席未上过一天军校,一切军事知识皆是三国水浒中习得......我也读过三国,却未曾读出如此多的道理。读书却未读懂,真是羞愧羞愧。”

其实黄克也没有从三国演义中读出上面所说的道理,他纯是因为生活在信息爆炸时代,读到了大量后人总结出来的精髓,不需要象主席那样,一本本地去悟,可以直接“抄”答案。他在外人眼中的“聪明天才”,相当高的比例,就是因为他接受的知识范围范畴之广,甚至可以说远胜这个时代的任何一个人。哪怕是遇上暂时不解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另一个自己相助,上网广发英雄贴,向三山五岳的英雄豪杰寻求相助。

北一辉想向李润石主席学习,李润石却叫他跟着黄克走,一半是让他向黄克传授自己的人生感悟,另一半,却是黄克在看日本的问题上,很多时候甚至比李润石本人还要透彻——原因很简单,这个时期的主席,研究日本也才刚刚开始,并不象黄克那般,知道一大堆日本的各种历史典故和史实。即使天才如他,也是需要时间和机会去积累知识和讯息材料的。在这一点上,黄克有未来自己的相助,又有无数网上健盘侠反贼为辅,他的背后可是有成百上千个键盘侠妖孽在替他查资料和出谋划策。

“所以主席才一定要求每个战士,有机会都要读书习字。普法战争和甲午战争,普鲁士人和日本人都是胜利在小学生的课堂上。”

黄克和北一辉扯到这里时,车子已到达唐家村附近。

唐家村前的那条河,在当地名叫清水河。河上的桥梁,在红军全面反击时,被撤退的日军主动炸塌。战时红军在河道的浅狭处架了浮桥。两人随车过来时,却是运送造新桥的材料和工具。

新桥就建在旧桥的遗址边,建造手段简单而粗暴:河道上打桩,造了个钢筋混凝土石墩作为中间连接点,然后河道两岸各搭上数根从塘沽那儿拆来的铁轨作为横梁,焊接好后,铺上木板就可以通行。由于钢轨的承重力极强,理论上这种简易桥甚至可以直接通行二三十吨的坦克。(注:这种情况坦克其实是用履带在钢轨上走,有很多老照片可以看到这种过桥手法)唐家村所在的位置战略位置很重要,在这里修一座承重力强的铁梁桥很有必要。黄克和北一辉随车过来时,车上装载着的就是焊接的机器材料。

现场准备工作已经做好,设备到位后,黄克亲自下场,拿着电焊枪和面罩开始噼里啪啦地焊接。

电焊并不是轻松的活计,即使有面罩保护,也是很伤眼睛。只是黄克仗着自己惊人的感知力,实际焊接时都是闭着眼睛在工作,戴个面罩纯粹为了防止飞溅的火星。桥梁焊接容错率要求很高,这个时期的中国没有多少焊接高手,所以黄克亲自动手。

北一辉虽然不通技工的活,但事后看过黄克焊接的零件,即使是外行也一眼就看出每一道焊接缝都漂亮得象艺术品一般。就连边上的苏联专家,也对黄克技术赞不绝口。

北一辉看着那一道道完美的焊缝,突然又想起了昨天晚上李润石和他单独聊天时,他说的那些话。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