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1 / 2)

之间就塞满了三股强大的势力,可动用的总兵力远远超过了四十万。

而红军对日本强硬到不妥协的态度,也压制得平津地区的驻囤军不敢轻易搞事,加上后来的百灵庙战役的教训,到1937年初,丰台地区都控制在二十九军手中。而随着宋哲元屈服低头,丰台更成为了红军的第一装甲师的驻地。

整平津地区的局面,这时就变成了日军和红军(包括29军)南北对峙,同时在平、津两地彼此部队犬牙交错的复杂局面。

战略形式上,山海关以南,田代皖一郎手中掌握着三万多日军,一万七千多人的伪保安队,(至于那四万多人的伪蒙军数字虽大,但离平津较远且战力极差可忽略不计)此外还有山海关外驻扎的第五师团约三万人。

作为红军和东北军“违反”何梅协定的回应,日军则在这个时期不断地往名义上的“冀东非武装区”增兵,到1937年四月时,第一师团主力部队已完全入驻这里,最南端的唐山成了入侵华北的前沿阵地,田代皖一郎的司令部就设在那儿。

田代皖一郎要面对的,是南边十万29军和超过三十万的红军主力部队,数万东北军,外加一个拥有近两百辆坦克装甲车辆的装甲师,同时对手拥有一个师的苏联援华空军,外加拥有上百架飞机红军空一师,总计超过四百架飞机。

而这个时期,日本在东北地区的飞机数量,刚刚超过六百架!数量上日军虽然占上风,但是大部分精力都要应付来自北面苏联红军巨大的压力。能抽到南线华北战场的飞机并不多。

北面号称六十万的苏联红军已经沿黑龙江一字排开,做出随时会南下的姿态。

南面红军加29军加傅作义部,光是这三家可动用的兵力总数就超过一百万!同样也是一直在磨刀霍霍,日军在华北地区的战略形势其实是恶劣到让人看了都头皮发麻。

稍有点理智的人都知道这里不能打,也只有皇道派的昭和参谋们那种“我闭上眼就是天黑”的大脑,才会想在这里惹事。 这也正是田代皖一郎甚至日本高层,对于在华北地区发动侵华攻势一直犹豫不决,总想着从江南入手投机的原因。

四月十二日,常凯申被南北势力联手逼着赶下台后,日本军部对于入侵中华的切入点方向,依旧是放在淞沪而不是华北。

华北共军不好啃,在百灵庙战役之后,已是各方嘴上不说,心里都明白的共识。

外相松冈洋佑和亲美派代表井上成美的美国之行,完全就是按“入侵中国最优解”的方向进行的:皇军取得美国的“友善支持”,然后在淞沪开战,一举打垮立足不稳的,互有异心的“粤桂联军”。

美国人在日本人保证他们在华利益的前提下,对日军此举“支持或善意中立”,越来越不行的英法两国只能绥靖纵容。

然后在这过程中,北方的红军和苏联全是嘴炮,坐壁上观不动弹。任由皇国大军沿着前进,横扫浙江、江西、福建数省,情况好的话,甚至还可以继续深入中国境内,“逼和”陈济棠与李宗仁,从而完成对中国的第二阶段的“蚕食”。

如果是这样的话,皇军不介意在华北地区和共产党军保持暂时的“和平”。

以上这些,就是日本军部里昭和参谋们的侵华方案的“最佳幻想”。

他们也考虑过侵华过程中可能产生意外和变数,想到过最糟糕的情况:红军和苏联坚决出兵,在北方攻击东北和平津。

但是按他们的设想,“皇军”动员之后,会派出部分兵力死保东北,以守为主,南北同时分兵拒之。以“皇军”的实力,存心自保,应当不难!

根据过去一年里中国南北势力在战争中的表现,日本人推算粤军和桂军的战力并不是很强,顶多出动六个师团就可以把他们一举扫平。华北方面的红军麻烦点,但皇军若想防守,出动五个师团就可以顶住。反而是北面的露西亚最危险,大概需要十五个师团才能确保东北局面稳定。除此之外,还需要额外留下十个师团放在手上作为机动兵力备用以应付突发事件.......

这就是昭和参谋们的“庙算”,他们也是按这个标准动员和布置的。。

在罗斯福“友好”地同意日本在美国发行战争债券时,日本军部已经把侵华的大方向定在了江南。在这之前的半年,他们已经在按这个方案布置兵力,光是在离福建、浙江更近的台湾岛上,就扔了四个师团,随时做好海上登陆两省侵攻作战的准备。

罗斯福那边点头后,大喜之下的日本军部,按计划往东北再调入十个师团,将这里的兵力增加到二十师团后,等五月半东北准备就续后,就出动其余的主力部队,从海上向南中国发动全面入侵。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日本军部方才对华北驻囤军诸多约束,就是要防止他们胡乱独走坏了大计。

但是......所有的计划,全被打乱了。

“马赛卡,李润石,你居然不按剧本演,皇军还没有挑衅,你居然就主动打上来了!而且还是不宣而战!”

——————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