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1 / 2)

头守家犬,他必然把所主力缩入太原死守不出。这样整个晋南地区差不多就是半真空状态。”

“比起常凯申的部队,我们有先手优势,先到达晋南战场,可以在这儿休整,以逸待劳。常凯申的部队,围绕在山西周边,赶到晋中的速度前后不一。”

“以阎老西死保老家的军阀习性,晋中战役爆发时,他只会把主力全部缩到有天险防御的战略要地龟缩不出。常凯申的援军来了,他也只会闭门不让其入!逼得他们只能和我们野战!”

开军事讨论时,李润石主席拿着教鞭指着晋中各地,首先敲了敲太原。

“我们就以太原为中心,设下陷阱,变成一个磨盘,将常凯申投入山西,名为支援,实在为抢地盘的部队一波一波地消灭。这一战,我们要歼灭常凯申在华北地区的战略机动部队!”

历史上,红军因为兵力不足,东征山西只能是打个秋风就走。而这个位面,手上拥有超过十五万战略机动部队的李润石,目标却是放在山西全境。他要在这里布置战场,以山西为铁砧,红军为铁锤,一锤一锤地将常凯申投入山西的“援军”一支支地砸碎。

“常凯申最大的问题,就是他野心太大,胃口太大,目标不明确!消灭红军,抢占山西地盘,他都想要!这两个战略目标看似联在一起的,其实是有很大区别,甚至是互相矛盾的。”

“要消灭红军,就应当集中兵力,追着红军打。要抢占阎老西地盘,就得分兵占领城市,控制周边。这两个战略目标,短期内其实是冲突极大的,都想要,那是极其危险的。而且冬季作战,野外天寒地冻,并不是好差事,常凯申的中央军,娇生惯养,分不清这二者间的矛盾和陷阱.......”

军事会议上,李润石将手中的教鞭扔在桌上。

“那些被我们红军占领,然后又被中央军顺利收复的,原本属于阎老西的地盘,就会是他们的败亡之因!”

-------------------- 第121章常凯申的实力 --------------------

抗战之前,常凯申手下到底有多少部队?

这是一个很不好说清的问题。

中原大战时,常凯申能动用的总兵力达到七十余万人,而对手冯阎李白三家的总兵力超过八十多万人。而后常凯申通过银币弹加张学良相助打败对手,并顺便将韩复渠石友三之流“买成”自己的部下,入主中央,一时间可动用的兵力超过百万。

但一直到他败退台湾为止,常凯申能真正指挥的部队,都是个很难确定的数值,主要原因就是他部队的成份实在太过复杂,通常分为三种,嫡系江浙黄埔系,地方杂牌系,被银币弹买过来的“二五仔系”。

江浙黄埔系,嫡系亲儿子部队,自不必多说,相对是最好指挥,尤其是“微操”的,但是“友军有难不动如山”和“抢功逃命时不惜捅友军两刀”的毛病一直都没改过——而且在前者发生时,常凯申的“远程微操”往往效果很差。

而杂牌系,比较容易解释的,就是本是地方军阀,屈服于南京国民政府,愿意听调指挥的“老实人”炮灰部队——从内战到抗战时,这些部队经常被常凯申反复地调到战火最前线优先消耗掉。比如湘军,川军,以及抗战后的滇军。至于二十九路军,虽然基本听从常凯申的调动指挥,但由于其出身西北军,加上华北特殊的外部环境(日本人的压力),宋哲元军权、财权一把抓,常凯申对他的影响相对有限,也就韩复渠差不多。只是前者野心不大,大多数时间常凯申还是能指挥得动的。十九路军其实也属于这个类型,但因为光头逼人太甚反了。

至于二五仔部队,比如韩复渠,石友三,余汉谋等。他们本身就是一方军阀,有自己的独立财政来源,不完全依附于常秃子,对常凯申的态度是若即若离,觉得翅膀长硬了甚至会扯旗二度反蒋。常凯申对他们的态度比对待杂牌还要提防,甚至直接下场把他们干掉——例如石友三,韩复渠。而这类人也明白常凯申的德性,对他十分提防,双方属于互相利用的“同盟关系”。后来西安事变的张、杨二人,其实也十分接近这个类型。

此外还有第四种成份,也就是各个地方的士绅势力组成的地方保安团,保安队,其是以团为编号单位——不过此团非彼团,具体人数差别极大,从百余人到上千人都有。其属于清末“团练”的历史残留,通常称为“地方民团”或“地主武装”。平时“自带干粮”,地方财政自养,剿共时叫他们一起出兵打下手。而这些地方民团,本身又依附于其所属省份的军阀势力,有着“半官方的身份”。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