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逆十字架(1 / 2)

董健吾(1891—1970),上海市青浦县人,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与宋子文是同窗好友,曾任圣彼得教堂牧师,后在冯玉祥部任秘书兼英文教师。1927加入TG,1929年在上海参加特科,从事党的秘密情报和联络工作。1930年开办“大同幼稚园”收养领导人的子女和烈士遗孤,后通过张学良的帮助,送李润石主席的两个孩子去苏联。而后受宋庆龄之托,护送斯诺、马海德去延安,被称为“红色牧师”。

按2010年位面黄克查到的历史资料,1935年下半年之前,这位红色牧师在上海滩的生活过得非常艰苦——过去几年里,由于上海地下组织遭遇严重破坏,董牧师不但和上级失去联系,资金来源中断,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费用来源都大成问题。

这段时间,他被迫和妻子开了家洗衣店,靠替人洗衣和出售剪纸为生,生活过得十分清苦。但就算是在如此艰苦的情况下,他也仍然坚持把因为意外而流浪上海街头那两位李主席之子找回抚养。

到了1935年下半年,随着红一方面军到陕北,国内抗战气氛高涨,炮党内部停战和联合抗战的呼声越来越大,常凯申被私下找人想和TG方面取得联系。他的委托人就是小舅子宋子文。而宋子文找上自己的大姐,而宋大姐孙夫人则推荐了董健吾牧师(董健吾和宋子文曾是同班同学)。

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董健吾牧师的生活才有所改善,并重新和组织取得联系。

位于1935年的黄克和艾琳娜,在找上门之前,董牧师此时还在为一家人的一日三餐而发愁——他自己加妻子以自己的子女,就有六张嘴要养,在消费指数不低的上海,压力实在很大。

而1935年的上海,被美国人用“白银法案”收割引发的后遗症正全面爆发,整个上海哀嚎一片,工厂大面积的倒闭,中产小资更是纷纷破产,而每天都有“民族资本家”跳黄浦江早已是很平常的事。

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董牧师虽然社会关系很广,但在大面积破产的经济危机时期要为全家挣一糊口的饭钱,也是异常辛苦的事。

这天傍晚,劳累了一天的董牧师迈着沉重的步子回到家中,却在家门口处意外地看到他的三个孩子正开心地在屋外吃着糕点,从他们手中拿着糕点包装纸上,董牧师一眼就看出,这是冠生园的糕饼。因为生活困难,他的孩子们已很久没有尝到这些糕点的味道了。

“父亲,家里来客人了!“

董牧师的孩子迎上来。

”客人?“

董牧师紧张了起来,实际上他看到孩子们手中的糕饼时,就意识到家里来“客人”了。

”两个人,一个是留洋回来的年青人,另一个金发碧眼,是个长得非常漂亮的洋嬷嬷!“

董牧师的儿子,并没有象这个时期国人般,把“女洋人”称为“洋婆子”,而是用了“洋嬷嬷”这个更贴切的说法。

“女洋人?”

这个说法让董牧师悬起的心放下了,他之所以现在过得如此狼狈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上海地区的特务也盯上了他。好在他本人是当地名流(董牧师可是替冯玉祥传过教的,并被待为上宾的),没有证据下特务们虽然怀疑却也不方便出手。

他对董牧师道:

“那两个人好象是想请你去主持慈善工作,现在正和妈妈在房间里聊天。”

董牧师走进家门,然后第一眼就看到了他儿子说的那个长得非常漂亮的“洋嬷嬷”。

然后他瞬间眉头大皱。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