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1 / 2)

缅甸风云 汉客 4000 字 2022-07-24

扬的伸手。

坐久了腿麻,大家站起来,到稻秧田边聊下去。

徐梦杰如数家珍的说:“现在的秋播是小实验,我们将在明年年初在农场推广杂交稻。种子已经筛选好了,春天计划种植3万亩稻田。春播顺利的话,夏季将推广到15万亩。”

张扬点头赞同,问:“能否培养出本土杂交稻肿?”

徐梦杰自信地说:“没有问题。滇系杂交稻的母本本就出自东南亚,缅北气候如此优越,本土稻种的培育只是时间问题。”

张扬对着一众农场职工说:“中央有决心,十年、三十年、一百年,我们都要搞好缅甸的育种事业。当下就是这项伟大事业的起点。”

一行人聊到下午,张扬特意在农场食堂吃了晚饭。回木姐的路上,张扬和同车的谭木西聊了起来。

老谭现在不是农场场长了,而是农业部部长了。选他当部长时,老谭还推辞了无数次,理由是自己老了,还是个不懂文化的残疾人。张扬、李国成等人轮番劝导下,他才上任。

农业部长不是个有多高贵的官职,缅共需要的农业部长更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吹空调的官僚,而是一个脚踏黄泥、手持镰刀的老农。

农业是脚踏实地,与农田打交道的工作,选谭木西这位一辈子在打仗、种地的老革命,正是上选之选。

农场产粮和老根据土改后粮食产量大增,让根据地粮食实现了自给自足,12月的粮库储量也达到了18万吨。

随着掸中、掸东两个地区农业恢复生产,以及湄公河走私通道打通,根据地将彻底摆脱粮食危机。

粮食安全有保障后,张扬认为根据地农业生产可以改变目前以粮为纲的模式,转变为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种植并重的生产模式。

整个掸邦高原都是热带植物的天堂,这么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全部用于粮食种植不科学,也不利于充分发挥多山的地理条件。

到今年末,烟草、黄麻、棕榈树等经济作物在老根据地种植成功,具备了大面积种植的条件。

老根据地水田多,旱地、坡地、林地多,其实更适合种植经济作物。越往南去,光热水三要素越充足,就越适合热带作物种植。

目前而言,掸东地区才是根据地最适合搞经济作物大面积种植的地方。

“老谭,你去掸东考察了一个多月,有成算了吗?”

谭木西沉思一会才答:“营长,我比你想的还要激进。”营长这个称呼,张扬好久没听过了,也就老谭等不到十个老人才这么说。

“怎么个激进法?”

“你提缅属金三角地区,以种植园和山民分田耕种相结合发展当地农业,来解决罂粟泛滥的毒壤。我走访各地后,却认为大农场大种植园才是出路。”

一听老谭这么说,张扬示意停车,两人就在车上说了起来,主要是谭木西介绍掸东地情,张扬多听少问。

多次剿匪作战,以及抄家行动后,掸东地区人口初步核计为35万人,比解放初估算的要少一些。

掸东地区陆地面积约为3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初步统计为85万亩,其中以山区水田、丘陵水田为主。初步估算可耕种面积超过200万亩。

另外,农业部将旱地从耕地中摘了出来,单独列一项,旱地耕种面积约为280万亩,种植作物绝大多数为罂粟。这就是单独列项的原因,罂粟田本来就是不是种粮耕地。

旱地面积之所以这么多,是因为抛荒严重。

掸中地区地广人稀,农业极度落后,水土流失严重。谭木西下乡考察时发现山村的坡地很多都没有田埂、护坡、水渠,罂粟种植普遍仰赖老天爷赏赐。

在丰富的雨水冲刷下,这些坡地极易流失肥力,变成酸性红壤,导致罂粟都种不好。土地失去肥力后,当地山民就会抛荒,然后再选一处缓坡烧荒种地。

当地降水丰富,一场洪灾、一次山体滑坡,就会冲毁大量山间旱地,从而导致土地损毁。

失肥抛荒、自然灾害损坏土地的现象,在当地普遍存在,所以旱地面积才这么大。

剿匪部队进山时,经常能看到漫山遍野的罂粟花,很多不是耕地种植的,而是生长在杂草中的野化植株。抛荒数年之久的坡地,重新退化成植物天堂,最终变成草地或者次生林,罂粟花就在这些贫瘠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在有些山区,这样抛荒地在独特地理气候条件下,在某个特定年份成为一片小草原,风景宛如非洲的热带草原。

掸东地区如此优越的自然禀赋,却让当地山民经营到无法解决温饱问题,简直是暴殄天物。

想要依靠当地山民来解决温饱问题,是不客观不现实的。在毒品的毒害下,当地百姓大多丧失了学习先进农业种植经验的能力。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