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1 / 2)

缅甸风云 汉客 3996 字 2022-07-24

扎央一带的欢呼声更大了,无数人为自己正确决定而欢喜,更多的人为不参军的决定而懊恼。

士兵和家属欢天喜地地搬家,映衬出挖洞心思给克钦旅添堵的一小撮群体的无能和丑陋。

近四千克钦战士和军属下山后,克钦总部山区瞬间冷清下来。八莫商业发达后,工作岗位多,机灵的山区百姓早就下山干工去了。

克钦旅一走,更多无地、少地山民跟着下山,克钦总部更加萧条凄凉。民为水,水流干了,一群野心家就只能干瞪眼了。

受不了这份萧瑟的克钦头目纷纷下山,各自回家去了。克钦军官能成为军官,大都是各地各村的头人、头目。回到家乡后,他们依旧是一村、一地豪强,可以拥兵自重,也可鱼肉一方。

但离开了克钦独立军的旗帜,他们就失去了广泛的影响力,变成了存粹的地方派,也更加无法对抗大势了。

人去鸟散后,克钦总部只余无家可归的干部和女兵,其中也有一批腾冲等地支援克钦独立运动的不清醒人士。

对于脑子拎不清的人,缅共特派员能劝返家的就劝回家,“你老”真不适合吃革命这碗饭。

其余无家可归的本土干部,愿意到根据地回炉重造的,就到兴威干部学校去学习;不愿意的就发放路费,各自回家。

几下散手下来,克钦总部被瓦解,精华部分被缅共吸收了过来。一番操作后,克钦独立军名存实亡,只余2个旅的残余部队散落克钦邦,或许会成为地方军阀部队。

克钦总部的变局,在张扬眼中不算大事,他在十月末之时,更关心人民军的军备状况。

克钦旅成立后,军委决定授予其105旅的番号,并扩充到3200人的满编步兵旅。

十月初时,王飞提出了再建2个旅建议。理由是根据地人民踊跃参军,掸中掸东两地兵员充足,以及轻武器充足等等。

九月末起,掸中、掸东两地就陆续放归表现良好的山民,有序的放归活动将持续到雨季末尾,并于旱季放归所有营地内的山民。

山里的日子哪有兵营里好,在新兵营地里吃饱穿暖,可以学习文化,还不用挨长辈和头人打。雨季时,山民被困在山寨里,没有娱乐活动时不久兴打孩子了。

享受到新生活后,一大批年轻人不愿意回家了,纷纷向教官请愿,要求留下来参军。

山民家庭普遍孩子多,五六个是常态,山里是养不活这么多孩子,但道理是夭折率高,不多生几个容易绝后。

这批少年年纪在12-20岁之间,都是半大小子,胃口大得很,当时他们能下乡充军,就含有父母的朴素生存哲学,那就是半大孩子好养活且耐操,下山劳军不容易死,同时还能给家里省出一大笔口粮。

山里的孩子早熟,自然也知道父母的阴暗想法。下了山,这批少年反而因祸得福,提前过上了好日子。

有好日子过,谁愿意回深山里挨饿呢?

部队也不希望这群青年回山里,这么好的苗子回到山里,要么被土地磨成麻木早衰的老农,要么成为头人、村霸的打手,甚至成为贩毒等邪恶势力的帮凶。

留在部队,这批年轻人可以学习更多做人的道理,可以为家乡和国家更美好的未来贡献一份力。

请示军委和党中央后,军委决定成立新的步兵旅,部队番号暂定为106旅。

106旅兵员暂定为5000人,是一支规模庞大的新兵部队,形势上更像是学生兵部队。

老挝承诺向缅共转交数万枪支,将极大缓解人民军轻武器不足的困难局面,也让新建两旅有了武器基础。

“张委员同志,老挝当局拖慢了武器交付进度。”

张扬抬首问:“理由呢?”

警卫员兼通信员毛兵说:“理由是雨水阻断交通,参谋部和情报处都不认可。参谋部认为是对方不满意交换价。”

张扬了然地说:“这个解释更贴切。”

大米换步枪协议,缅共是赚了大便宜的,相当于七八斤大米就换来一支五六式半自动步枪。这么优惠的价格,苏联人都直呼大方。

老挝人民军的步枪来自华夏,二十多年来北方大国累计援助了老挝的枪支,保守估计有二十多万支。

此外,老挝还获得了越南、苏联等国的武器援助。历经越战的焦土血战后,老挝的枪支远比部队人数多。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