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1 / 2)

缅甸风云 汉客 4000 字 2022-07-24

缅北的公路有了自己的特色,那就是路面会有密密麻麻的横纹,那是竹席留下的印记。走在根据地的新路上,横纹几乎每处可见,这也被边区百姓戏称为防滑路。

这套土法只是解决雨季道路施工的一小部分难题而已,因为路面层的施工占筑路总工程量不足一半。

在雨季时,土方作业等依旧是现阶段难以攻克的大难题。

工程队伍做了无数的针对性调整,比如在旱季时,以开山、架桥、路基施工为主,将路面层施工留在后面。初步硬化后的灰土路一样能跑车,前提是要修好桥梁和无数的涵洞。

到了雨季时,工程队伍再集中力量开展路面施工。

这些本土化的道路施工,其中要克服困难非常繁多,就是长篇大论数日也无法道尽。

为了配合道路施工,边区政府做了无数的工作,道路每前进一米,背后都是边区干部、工人和群众努力的成果。

山口筑路队的背后,是八千多人的基建大队伍,为其运输各类施工物料。更后方,是被组织起来的十万计的百姓为工程和战争提供服务。

为了这场大战,边区政府动员了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投入如此浩大,就为了一场僵持到雨季的战斗,前线奋战的战士不答应,后方为此努力的群众更不会答应。

从筑路工人的满身泥浆上,张扬感受到了这股庞大的力量,深刻体悟到了后方人民对战争的支持,以及对缅共的拥护。

因此,张扬在桥头的一番讲话是发自内心的,并不是冠冕堂皇的虚言。

大战刚落幕,还有一大堆要务等着缅共中央去处理。短暂的欢迎会后,迎接队伍散去,德钦和林明贤等人去慰问北归的伤员。张扬、李国成、谢和华三人团再聚首,也有着很多话要说。

“玛努委员呢?怎么不见她?”

谢和华抿嘴一笑,说:“木姐出了点笑话,她要在南边处理群众工作。”

张扬不乐意了,追问:“你就直说嘛,有啥不能说的?”

李国成眼见老友要口花花了,抢先说:“老根据地婴儿潮来了,她老人家要坐镇木姐。再一个,华夏民工与当地妇女发生了关系,本地群众意见很大,她暂时离不开身。”

张扬乐了,不在意的说:“男女那点事问题不大,玛努大姐处理群众妇女关系很在行的。”

人口统计上,根据地男少女多,部分边区女性追求华夏人并不少见。只要是你情我愿,不闹出乱子,张扬是乐见其成的。

这点小事,三人都不放在心上,张扬扭头问:“春耕如何?战争对农事影响不大吧?”

耕战,耕与战是脱不开的。战争刚告一段落,张扬就关心起农事来。新解放区人口八十多万,可都是要救济的对象。

战争将新区的农业生产破坏很大,缅共必须提前做好赈灾准备,以免出现饥荒和难民潮。

再者,粮食是稳定生产的基础,无粮不稳啊!

-------------------- 第38章 杂交水稻计划 --------------------

为了支援前方作战,根据地抽调了大量劳动力投入支前运动中,单就扩产生产的各类涉军工企业就增加了1.2万人的用工量。涉军生产活动,在缅共与滇省的默契中,华夏民工是不能参与军事生产与活动的。

因此根据地军工扩产和大规模征调支前民工,只能从根据地本地人口中抽调。边区政府下辖35万人口,其中动员了3万余壮年劳动力,这使得春耕时出现下地劳动力不足的局面。

3月中旬起,根据地进入春耕时节,前方战事又处于关键时刻,离乡群众无法返家耕田。解决春耕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就成了边区政府的另一大要务。

面对张扬的疑问,李国成自信地回答:“春耕进展顺利,稻田已播种完毕,水稻播种面积达到36万亩,其中农场稻田面积为11万亩。除了水稻外,根据地粗略估计将播种20余万亩的杂粮。杂粮依旧以番薯、木薯、土豆、玉米为主。”

谢和华补充道:“杂粮播种面积只统计大块的,需要农技员和农场提供种子、化肥等帮扶的播种面积。散落在山间旮旯的小碎地,以及开荒地等并不纳入统计范围。”

“再者,在统计角度来说,我们能征收、收购36万稻田和20万亩杂粮田的产出就足够养活几百万人口。统计再详细,意义就不大了。当前我们的行政力量还不够,要量力而行,可不能搞出苛政来。”

张扬不想现在就讨论政府行政力的问题,这个问题讨论个三天三夜都不会有结果。

“老谢,你别偏题。说说怎么解决春耕耕田人不够的。”

李国成笑呵呵的给张扬做了详细的介绍。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