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1 / 2)

缅甸风云 汉客 3999 字 2022-07-24

方主动采取行动,移除障碍,允许滇省代缅共采购水轮发电机、化肥厂等成套设备。工业原料采购也应如此。

三;无人机合作,以及军工原料采购的问题。

缅共需要将火蜂改进为一款拥有电视摄像机、气象雷达等先进设备的侦察无人机。

611所和132厂是搞飞机设计与制造的,像自动驾驶仪,小型导航雷达,摄像机及视频回传系统,军用芯片及程序控制系统等等,这两家全都搞不定。

这些配套电子设备,要么在长虹等机器厂,要么在研究所,或者大学院校。

所以缅共希望华夏允许各厂、各院所承接设计委托,并生产相关子系统和配套设备。

火蜂无人机的技术并不先进,而是越战时的老装备,同时也比华夏自用的无侦-5落后。

从技术角度来说,缅共所需的无人机子系统及设备并不敏感,也不值得华夏高度保密。

为此,缅共愿意向各委托单位提供更多的外汇资金。

涉及军工原料的,无非是制造子弹、炮弹的化工原料为主,其实也是民用生产原料,并不会“惊诧友邦”。

简单的三点要求,汪海铭足足阅读了五分钟,才递给同僚。中方传阅完文件,已是30分钟以后。

同僚阅读文本时,汪海铭脸色沉重,其实内心却大为放松。

临行前,他对驻港处,尤其是谢和华的难缠早有耳闻。在某些京城人士嘴中,缅共就是一群死抱石头当金碗不放的顽固分子,脾气比茅坑里的石头还臭。

谢和华根本不像是共党员,更像是葛朗台那样的资本家。

持续半年的隔空对话,确实是让一群轻视缅共的人撕破了脸,气急败坏地到处散播坏话。

但也就那样,缅共没人在京城,任你骂破天了又如何?

最终还是得派人来香江谈判。

在此背景下,汪海铭以为到香江后,会是一场马拉松式的苦战,他做好了不欢而散的准备。

可没想到,缅共提的要求太简单了,简单到让汪海铭内心惊呼不已。

对于缅共的谈判条件,汪海铭及外汇局的预想里,应该会提及军援缅共、两党关系、两国外交等重大问题。

谈判总离不了漫天要价、落地还钱的惯例,林智贤只提三个要求,就表明缅共只在这个文本范围内谈判,不会有更高的要求。

因此中方不用担心驻港处狮子大开口,只需在三个条件内讨价还价。

这简直不要太轻松!

心里乐开花的汪海铭与同僚眼神交流片刻后,严肃的说:“第一条外汇问题,我要上报央行与财政部等上级部门。”

“至于二三条,特别是第三条,坦率的说,并不在我和李处长等人的授权范围内。”

李化龙起身说:“我们会将你方意见提交给上级。今天会面就先到这里了。”

“再见!”

“再见!”

林智贤目送中方团队离去,他细心地观察到汪海铭走路时,十指松开,指尖自然地摆动。

刚才进酒店时,汪的手指并拢,步伐如军人一般严谨。两厢对比,他离开时心情是放松的。

送客离开后,林智贤上到顶层的总经理办公室,谢和华在等着他。

“谈的怎样?”

“中方读完文本后就告别,除了官面话术外,并没有多说。”

“那就等下次会谈,我们要做好长期谈判的准备。”

三天后,双方团队见面,双方对三个条件逐句交流意见,但形式上更像是中方问询,驻港处在受训和解释。

显然,中方是在消磨时间,且意图夺取谈判主动权。

林智贤看穿了这了点,待文员解读完文本,他主动问:“你方可有切实回复?”

“请耐心一点...”

又是冠冕堂皇的话,林智贤故作大怒,挥袖而去,双方第二次会谈不欢而散。

依旧是顶楼办公室,依旧是谢、林两人,但多了一套茶具和正泡着的功夫茶。

“支书,你觉得京城会同意三条意见吗?”

“不急。何谓功夫茶?功夫不到位,茶则不香。”

给林智贤倒茶后,谢和华温笑道:“换汇问题是谈判核心。”

“照目前而言,只要华夏想要港元,就必然会答应。第一条谈成,第二条就问题不大。”

“第三条嘛?”

谢和华想了一会,说:“华夏军工系统太神秘了,我了解不多,没法作出是与否的判断。”

“这个条件是张委员提的,你回总部后,可以问他解惑。”

双方在香江耐心谈判时,京城也起了些意想不到的变化。

缅共的第三个条件,不知道何时被人传给了在京各大院校。

京城科研机构经费还算充裕,加上对缅共了解不多,所以这一小道消息并未引起多大关注。

但传到西南地区后,就不太一样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