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1 / 2)

缅甸风云 汉客 3995 字 2022-07-24

6月初,陶学林悄然南下瑞丽,与缅共达成口头合作协议。

除军事物资、大型工业设备外,滇省允许缅共在境内采购各类原材料、农产品。

陶学林回返春城不久,运输团再次北上,恢复了保山、理城等地的物流中心。

春城物流中心过于瞩目,运输团回归可能被小人举报,所以运输团止于楚雄州,不入春城半步。

运输团回归问题上,滇省的迫切程度不低于缅共。

根据地是输入型经济体,车队往返春瑞公路,南下时运回物资后,北上时基本空车。

所以运输团北上时,就会帮助沿线城镇、百姓运送农副产品,且收费很低。

以前沿途地区要向上级运送公粮,大多时候是用牲畜拉车运送,效率低、损耗大、且危险。

有了运输团后,交公粮不要太轻松。除此之外,车队还运送所有百姓要出售的农杂货物。

没到赶集日,就有农民拖家带口等在路旁,等着卡车送他们到集市或城市去做买卖。

运输团俨然成为沿途百姓的致富班车,同时也是各地委运送大宗货物的最优选择。

有进口大卡车可用,谁会想着做慢悠悠的牛车呢?

大撤退至今才几十天,滇省政府和人民的恩情还热乎乎的,根据地自然不会拒绝滇省的橄榄枝。

至6月下旬,缅北与滇省的经济往来恢复如初。

到了这时,张扬主动打破了一个默契。

之前,根据地只向滇省采购物资,并不向北边输出工业品等商品。

缅共一直用只进口不出口的贸易模式,小心翼翼的维护两地关系。

现在华夏先不讲道理,那缅共也不需要恪守默契。

收音机、电子表、自行车为首的工业产品,在八十年代,整个华夏都很稀缺,地处边陲的滇省更缺。

交通不便的滇西、滇南,对食盐、粮食等生活必需品,也存在很大的需求缺口。

过去缅共不输出产品,是担忧工业倾销会破环滇省经济,造成滇省大失血的局面。

工业倾销是敏感词,可能会挑起滇省乃至华夏的反感。

现在不一样了,经过根据地一年多的输血,滇省经济发展很好,边民百姓收入普遍提高,具有很强的消费欲望。

一直以来,来缅打工的农民,回家时都会买上一批商品,带回老家后很快就能售出,并大赚一笔。

倒爷经济早就在缅北成型。

根据地一直在提高向北出口的门槛,边民可以买收音机等产品,但一人限购一件。

同时,根据地在国界设卡,禁止大宗商品北上。

春瑞公路的运输载具绝大多数是运输团的,运输团不许乘客挟带私货,也就极大遏制了走私规模。

因此,倒爷经济一直是小打小闹,只有滇省二代们才有能力从木姐走私商品到春城。

6月20日,第一批工业品运抵理城。滇省早就对根据地产品翘首以盼,现在终于盼来了,于是在当日,所有产品销售一空。

据物流部统计,六月末的十天里,一共向滇省出售了900台收音机、150辆自行车、12吨食盐。

根据地出产的商品,都很受滇省欢迎,三千万人口的市场正向缅共敞开怀抱。

形势大好之下,张扬给谢和华的信里,开心的描述:

乐观预计,一年之内,根据地出口商品到滇省所获利润,足以抵消进口支出,达到人民币收支平衡。

一改过去根据地单向输血的窘境,从而达到缅北-滇省互惠互利的双赢发展模式。

如此一来,我党的换汇需求大减,总部给驻港处的帮助又多了点。

“老谢,总部能给驻港处的支援不多,你要稳住,我们可以拖下去,等土共接招。”

读完信的最后一句,谢和华心情一下子敞亮了,囤积如山的压力瞬间去了不少。

在根据地和在香江,在面对华夏时的压力是截然不同的。

如果是在缅北,谢和华觉得压力不大,华夏怒火再大,也没法到雨林里将自己揪出来训斥。

就算华夏要针对缅共,也是透过他人之手,缅共失败了可以钻丛林打游击。

但到香江后,感受就不一样了,海量的压力扑面而来。

香江太小,走错一步就满盘皆输。

危机时刻,总部远在天边,根本无法及时分担风险。

到了港岛,一切压力都要驻港处承受,并独自解决问题。

华润的每一次登门,都带来了京城的施压。

日积月累,压力如山如海,令人坐立不安。

林智贤的发炮,是反击,更是自我泄压,免得被对方逼到墙角,无法反抗。

张扬的及时助攻,让谢和华信心大增,且暂时放下了压力,进而从容处理各项工作。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