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1 / 2)

缅甸风云 汉客 4000 字 2022-07-24

些立马瞧见好处的集体活动,是因为有粮食可以白吃。

可一旦触及山民的核心利益时,他们就会立刻翻脸,露出暴虐的真面孔。

这些见解,是九旅干部吃了很多亏才总结起来的。

这次佤维村干部犯错误是一个偶然事件。

根据地干部一直不足,但这次组织下乡队,依旧为每个小组选用了一名有农村经验的“老人”当组长。

组员则以邦桑总部原党员干部为主,这是考虑本地干部更熟悉佤邦民情,更有利于开展工作。

毕竟当地民族多,方言多,外来干部话都听不懂,也没法开展工作。

可组长下山养伤了,剩下的组员就按捺不住心思了,就想着早点完成组织给的任务,早日回到城镇。

这才出了乱子。

张扬当晚就写了一封给所有驻村干部的信,再次强调九旅根据地农村治理的成功经验。

九旅干部在禁毒工作上一直很谨慎。

77年解放木姐时,干部不干涉罂粟种植,而是从侧面敲锣打鼓,给村民发放优质良种,下地帮种地,让百姓过上头个丰收季。

下一季种粮时,村干部大力宣传种粮食的好处,可以换食盐、农具,乃至廉价化肥。

种粮食多了,罂粟地自然会减少。

种了几亩粮食,农民自然会减少对罂粟田的投入,毕竟人的精力、体力是有限的,种罂粟时要割浆,非常耗费时间的。

收获了两季粮食,农民卖粮换到比以前多很多的生活物资后,也就建立起了对新政府的信任。

在给公分或工资的情况下,百姓就会积极投身水利和道路工程的建设中,也会听从干部号召,减少罂粟种植。

种植罂粟本质上是一个收益问题。

种粮食的收益高于种白花,那农民当然就会舍去罂粟,从而步入正道。

到第二年,因粮种推广、水利改善等善因素,让根据地农民普遍丰收,到了这时,山民自然就会铲除罂粟田,改种稻谷。

毕竟鸦片换不来盐巴、农具、化肥、衣服、厨具等等。

与粮食增收计划共同推进的,是卫生运动、医疗下乡、发展养殖业、毒品危害宣传等政策。

多种治理政策并举,才让农村禁毒运动初见成效。

就算如此,根据地也不强制铲除罂粟,而是允许每家种植不超过1亩,且收获必须出售给公家。

同时,根据地严打运毒、贩毒,更不允许制造鸦片。

目前,根据地能做到这步的,只有木姐、兴威两地,果敢、佤邦的禁毒事业刚开始。

才刚上路,就像彻底铲除吸毒土壤,未免有些操之过急了。

干部信的末尾,张扬批评了干部中出现了冒进主义的苗头,要求党员干部要脚踏实地,浮夸风气要不得。

这些苗头集中体现在邦桑干部身上。

这批党员保留了些粗暴作风,习惯于家长式的命令百姓,要不然老缅共也不会搞出两次土改的闹剧。

一块地能土改两次,真是荒唐。

但政策是高层出台的,基层干部只能执行。

整风运动后,能融入新缅共大家庭的干部,都具备思想坚定,公正廉洁等优点。

工作风格上,九旅干部与他们区别很大。

九旅干部喜欢带着群众进步,利用资金、物资的优势,领导村民发展经济,搞渐进式农村革命。

能这么做,是因为九旅有组织、有资金、有耐心去完成三年规划,老缅共就不具备这些条件。

除了这起突发事件外,张扬看到了更多的干部在兢兢业业的工作,严格的执行上级指示,稳步推进农村工作。

他们的工作很艰苦,至今为止已有8名驻村干部牺牲,在岗干部几乎人均受过伤。

所以在公开信中,张扬批评的不多,更多的是鼓励村干部,要求他们工作中保持不急不躁的心态,坚持互相学习的精神。

互相学习很重要,张扬反复的讲这点,因为这是解决干部能力的一大诀窍。

缅北人民人均文盲,缅共干部学历高一些,人均初小水平,全体党员里上过大学的,人数不到十个。

单凭学历论,缅共简直土到渣了!

军事干部方面,张扬、李国成等人最高,旅部指挥员基本是知青,或者到过春城军校进修。

用春城教官的话说,张扬、王飞等人的军事知识,充其量当个连长。

张扬和他的班子们是在战斗中磨练,一步步成长为营长、旅长的。

也因此,九旅在历次扩军中小错不断,全旅都在跌跌撞撞中学习成长,慢慢的超越过去的自己,过去的知识储备。

九旅扩编为人民军时,编制上的缺陷也不少,指挥链条上也找到了些瑕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