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1 / 2)

缅甸风云 汉客 4000 字 2022-07-24

七万军民吃半年,粮荒无虞。

不过也要坚持收储政策,要通过走私网,大量进口粮食,扩大总储备。

粮仓越满,缅共中央政府才能加大基建力度,同时扩大支援佤邦的力度,大力支持山民开荒、下山。

张扬着手改造佤邦社会时,头个拦路虎是复杂的民族结构。

佤邦有掸族、缅族、佤族、果敢、勃欧、德昂、德努、拉祜、景颇等十几个民族,不折不扣的民族大杂烩。

同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风俗习惯。

整个掸邦大体如此,不怪乎掸邦百年战乱不息。

好消息是佤邦通用西南官话(汉语),农村工作小组调查发现,每个山民都能听懂西南官话,就是能流利说的不多。

不管官话流利程度如何,骂人的话,全民熟练掌握,张口就来。

仅次于汉话的是泰语,不过各民族的泰语口音各异,颇像华夏南方的十里不同音。

农村工作人员下乡,最难的就是交流,只要能沟通,哪怕再晦涩,最终也能军民其乐融融,一起共建美好家园。

有不少下乡干部吐槽交流障碍中的笑话,也算是工作中的一点乐趣。

张扬看得比基层干部远,口音各异的汉话根本就不是障碍啊!

这样的人文环境,就是汉语的天然地盘,这可是万世基业!

过了语言关,更大的难题是封闭的地理环境。

如果说木姐的交通难度是10,那果敢是20,佤邦的难度系数是100。

尤其是缅老交界的湄公河流域,交通极其闭塞,很多民族还处在原始部落社会。

缅甸最东北角,也就是被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两面包夹的孟温、孟坎、孟雷三角地。

这里要去滚弄,最佳路线是入湄公河,上到景洪,借道滇南,再从南定河入境。

要想直穿佤邦,根本无路可走。

如此闭塞的环境,给禁毒战争带争来了新局面。

人民军横扫果敢毒贩后,贩毒武装不再走萨尔温江-怒江流域,而是走东线的湄公河-澜沧江流域。

湄公河是华缅老泰四国界河,确确实实的国际河流。

从澜沧江出境后出发,下至大其力,缅甸界河长达数百公里,且流经区域皆是原始雨林。

以人民军的这点兵力,连金三角都没攻下,就更别论管控湄公河了。

要管好这片水域,缅共做不到,现在的四国也做不到,直到三十年后,强盛的华夏才有能力管控。

所以对贩毒武装转移交易路线,张扬是无可奈何的。

禁毒是一场永不停息的战争,急于求成是不行的,饭要一口一口的吃。

现阶段来说,要先治理好佤邦根据地。

佤邦人少地多,土地矛盾不激烈,人与大自然的争斗才是首要矛盾,不能机械化的套用土改经验。

对佤邦山民来说,地有的是,烧荒后撒一把种子,等收获就是了!

要是饿得慌,就下山砍一串青芭蕉,清水煮熟也能吃。

再不行,也能砍掉芭蕉树取树心,吃起来也很甜口,饿不死人。

佤邦不会出现赤地千里、易子而食的大饥荒,但落后的生产技术、极低的粮食产量,让佤邦山民根本没有可供交易的商品。

没有可出售的农作物,就没法过上文明生活。

整个佤邦,人民普遍表现为饿不死人的赤贫状态。

山民有野果饱腹,却没有食盐、纺织衣物、铁质农具。

佤邦百姓全是瘦黑矮个子,年纪上了30岁就出现脊背弯曲等症状,足以证明他们缺少食盐和脂肪摄入。

下乡干部要做的,是带领群众,从零起步学习育种、插秧、涵养水源等农业技术。

春耕增收,可以先让群众吃个饱饭,享受先进农业带来的成果。

现在,田里的作物还在长,离收成还远。

所以,人民政府的救济粮不能停,先让百姓吃饱,把身子养壮一点。

下乡干部没歇着,而是在张扬的指示下,要给各山村做个诊断,做个病理分析。

若山村位置可以,能做到开荒就能就地解决温饱,那就勘探后,制定旱季开荒计划。

若村寨实在不适合人类居住,那就做好搬迁工作,提前动员百姓。

同时,运五运输机出动,到佤邦的天空去做地理调查,选出适合开荒的山间盆地。

和下乡工作组商量后,张扬决定在佤邦寻找几个山地小平原,集中建设几个拓殖点。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