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残酷十倍的剪刀差(1 / 2)

缅甸风云 汉客 4524 字 2021-09-05

从地球维度上,身处热带的缅甸并不具备生产小麦的气候。

北半球的小麦产地一般在北纬30°以北,华夏小麦产区就在秦岭以北,淮河以南基本不产小麦。

受若开山脉、隆格朗山、那加丘陵的山势阻隔,西南季风无法带来充沛的降水,缅甸中部形成了一个雨影区,年降水量约在800毫升左右。

雨影区集中于实皆省中南部、曼德勒省西部和马圭省北部,幅员面积约为15个县城。

这片区域大部分为丘陵地带,涵盖15县的小麦产区,年出产量在30万吨左右。

受限于缅甸落后的水利条件,农田普遍缺水,只能种植小麦等耐寒粮食。

雨影区内河流遍布,兼有伊洛瓦底江贯穿,如此禀赋之地,却要看天吃饭,可见军政府的无能。

相比水稻,军政府统销小麦价格稍高一些,产地收购价约为6缅元/斤(折合为市斤的价格)。

以300缅元换1人民币的缅甸货币价格,6缅元在华夏,也就只能卖块杂粮饼。

可见收购价之低!

缅甸国民主食普遍为大米,小麦市场非常狭小,雨影区的农民也是要出售小麦换取稻谷。

所以军政府收购的小麦大部分会出口,以换取宝贵的外汇。

30万吨小麦,听起来很多,但也就是华夏一个县的产量,用远洋货轮装,几艘船就能搞定。

这点产量,在国际市场上毫无竞争力。

以缅甸小农的耕作水平,小麦质量更是毫无竞争力。

每年出口小麦,军政府能收入百八十万美元就算不错了。

军政府强收小麦,更多的是政府意志的延申,各级政府机构对小麦出口的管控也就浮于表面。

小麦出口不重视,自然就黑市走私成风。

能插手小麦收购-运输-存储-出口的部门(公司),都化身为硕鼠,将小麦视为盘中膏腴,于是就各显神通,上下其手。

每年每小麦收割季以后,发达的黑市上就出现大量的小麦现货。

小麦黑市不是九旅兴盛后才有的,而是早就形成成熟的黑市交易规则。

不过九旅起家后,小麦黑市大有北移的趋势。

从大局来看,缅甸黑市大有从仰光等沿海、沿江,转移到曼德勒-腊戌一带的趋势。

过去,黑市要从泰国等地进出口物资,而如今优质轻工业品供货商悄然变成九旅。

市场随物流而动,小麦黑市也在腊戌等地形成。

多次交易后,九旅马帮摸清了小麦交易的价格,并找到了有利可图的空间。

仰光黑市上,小麦价格在13缅元每斤上下波动,腊戌黑市价格高一些,在15-18缅元之间。

粮食是大宗交易,仅凭九旅自有的马帮运力,无法满足大米、小麦等主粮的走私(进口)需求。

旅部索性放开粮食收购大门,以30缅元/斤的价格,向外界敞开收购小麦。

不管是谁,只要将小麦运抵渡口集市、曼东集市等官方收购点,九旅承诺全部收购。

30缅元的到岸价,给中间运输商,和粮食提供商(各级官办硕鼠)留足了2倍以上的利润空间。

如此高的收购价,加上可以优先采购根据地出产的商品,于是各家马帮们趋之若鹜。

整条小麦走私链条快速联动,为了利润高速运转起来。

张扬南下时,就有一批小麦在南渡镇郊外交易,然后向北穿越丛林,抵达曼东镇。

南渡镇的利益集团胆子不可谓不大,战火刚停歇,战友的血还没冲洗干净,就和敌人做起了买卖。

张扬关注此事,是想以此打破敌人的封锁,将九旅的力量渗透进去。

将情报、统战、国统区政工等要务放在一边,但就粮食进口就值得九旅大力打通、扩张走私通道。

可谓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

从国统区进口粮食,可壮大自己,同时也能打击敌人。

30缅元一斤的小麦价格,真的太便宜了,折合人民币也就1毛钱一斤。

79年初,根据地从华夏进口小麦,最低也要0.45元每斤。

1毛钱就能买到当季小麦,当然是能进口多少就进口多少。

通过漫长的走私网络,多次倒手加价后,小麦价格还如此的低,且各级走私商皆有大利可图。

如此扭曲的价格链条,必定有付出沉重代价的人。

有人在默默承受了这一切!

九旅赚大了!

走私马帮赚的不少!

出售粮食的军政府内部利益集团赚的也不少!

他们都不是小麦的生产者!

缅甸中部山区的农民承受了这一切,是他们的汗水促成了这场盛宴。

前世,张扬没少听说剪刀差这个名词。

后世,华夏能崛起,靠的是前三十年的积累。

西方两大阵营的封锁下,华夏前三十年能完成工业布局,靠的不就是工农业剪刀差。

是农村的劳动剩余,支撑了工业化、城市化。

张扬来到前三十年的末尾后,目睹上山下乡等洪流,对此感触更深。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