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万事俱备,墓碑已为旧缅共埋好(5800字大章)(1 / 2)

缅甸风云 汉客 8458 字 2021-08-03

1979年1月17日,谢和华回到阔别半年的根据地,九旅三人团再度聚首。

支书的回归,代表着旅部对如何解决邦桑问题,将进入收官阶段。

18日,三人团召开旅部常务会议,常委和候补常委尽数到场。

九旅领导层结构很简单,张扬、李国成、谢和华和王飞是四大常委,玛努和将志明是候补常委。

说是悉数到场,但不过是六人小会。

“会议开始前,我提议选举李寒同志、林智贤同志为旅部候补委员。”

谢和华举手时笑道:“旅部委员,九旅委员都不好听,西北军区名头也不大,换个好听的才好。”

李国成严肃道:“老谢,你别打岔!”说完,他站起来说:“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两位同志的主要工作。”

“林智贤同志远在香江,担任香江办事处负责人和木西集团总经理,他的工作很有成效。去年木西集团营收达到3.85亿港元,除玉石收入外,为根据地提多争取了3500万港元。”

“开年以来,木西集团发展迅猛,特别是峰云电子,更是神速。乐观估计,木西集团本年度营收不低于8亿...”

听完政委的汇报,大家激动的鼓掌,小小会议室内,掌声连响三次。

谢和华接过话,说:“李寒同志,近期和我搭档干活,就由我介绍吧。”

“4045营时代,李寒是侦察排排长,现在是特战营长。去年春城方面下达撤销联合训练营命令后,李寒负责特战队回撤密营,此后一直在佤邦配合我的工作。”

“干部能顺利进入东佤邦,并展开卓有成效的工作,李寒做了大量努力,不管是军事,还是民政,乃至宣传,他都干得很好。”

张扬笑道:“又一个军政兼备人才成长起来了,我们的前途更光明了!”

大家都笑起来,点头赞同。

李寒在镇守佤邦,暂时回不来,不然以他的厚脸皮,一定会站起来说上几句俏皮话。

按组织流程表决时,两位同志都获得全票通过,成为九旅第三、四位候补委员。

九旅很小,大家对重要干部的工作能力和贡献,都看在眼里,行与不行,一目了然。

“那就进入下一个议题。”张扬伸出手掌,指向玛努,说:“玛努同志最近干了一件大好事,让我有些自愧不如。”

“现在请玛努同志发表讲话。”

在座五名男同志又是一顿鼓掌。

玛努落落大方的起身,微微点头谢过夸奖。

“那就献丑了,说说我近期工作所得的总结。”

来到根据地后,玛努一直负责群众工作和妇女解放运动。

在根据地,群众工作的一半也属于妇女工作。

缅北的妇女工作比华夏还难,难到让张扬都有些头疼。

山间盆地上的农村生产力相对先进,女性是重要劳动力,地位相对的高。

山区、林区的少民妇女地位就差太多了!

落后原始生产力造就的环境里,女性连通过劳作获得较高家庭地位的机会都没有。

越是封闭的山村,女性就越是底下,沦为生育工具。

山里的女人,除了生育就是干活,基本没有地位可言。

有的时候,家庭地位比一头水牛还低。

根据地土改时,除了本部外,不是每个村寨都具备搬迁到平原地区的地理条件,从此拜托封闭的封建环境。

像果北地区,全境皆无河谷平原,九旅想要组织搬迁都没有条件。

搬迁了,也不意味着女性获得了解放。

家庭关系、村落环境依旧不变,没有农村干部的动员和宣传,陈规陋习并不会就此改变。

去年1年2月,九旅启动果北根据地的土改运动。

进展并没有想象的顺利,除了刚开始跑下山投靠部队的饥民外,其余山村很抗拒土改后的社会运动。

其中的典型是莫崁村,一个位于莫代镇西边的边境小村寨。

民族成分为傈僳族,人口不到100人的莫崁村,风气非常的差。

莫崁村的老少爷们非常的懒惰,干完能喂饱肚子的农田活后,就懒到不想动,有空就想着晒太阳,吸大烟。

虽然穷到孩子都没裤子穿,但鸦片却是不缺的,山间野化罂粟都有。

除了稻田里的农活,莫崁男人能不干就不干,家里的杂活全交给女人干。

没有地主老财的命,却把皮懒本事学了个遍。

根据地土改后,驻村干部进去了,能指挥的只有妇女和女孩,有时候连男孩子都指挥不动。

本来山里就穷,穷到没地主的那种穷,土改威力就没想象的大,毕竟分不分田都那样。

各家土地多寡,并不是按华夏农村那种,丁口多欺压丁口少,并以此多占田地来划分的。

而是按照疲懒程度来分的,勤奋一点的人家,就多开荒地,懒的人家种够果腹的地就够了。

以莫崁村为代表的一部分极度落后村寨,并没有形成土地剥削以及人身依附的阶级矛盾。

土地改革并不是神奇,在缅北并不是一宣传分田地,百姓就感恩戴德的。

经历根据地本部农村改造经验的驻村干部,对这个现象并不感到惊讶。

土改只是动员百姓的第一步,接下来的政策才是正戏。

可卫生运动、饮用水供应、医疗下乡,三板斧下去后,却收到了相反的反馈。

在号召集体劳动中,当家男人的懒惰,当然会被干部批评。

按理说懒惰的人被批评后,一般都是羞愧,然后奋发向上的。

可莫崁村的男人们,被批评后,却团结起来,消极的抵抗村干部和集体活动。

连带着,在男人威胁下,妇女也不敢跟着干部走了。

莫崁村的工作一下子停顿下来。

驻村干部尝试过,免费给药、发放良种和家禽幼苗等手段。

结果,人家是有好处就拿,但就是不干活。

种子到田里随手一撒就完事了,发放的家禽,不是偷偷吃了,就是养死了。

这种我就是要穷的刁民嘴脸,可把驻村干部给气坏了。

给旅长的信里,莫崁村干部忍不住抱怨,就没见过这么自甘堕落的村寨。

旅部讨论几次后,张扬几人都感到难办。

扶贫先扶志。

人家都烂到土里了,给再多的好处也没用,说不定还养出了一群白眼狼废人。

后世凉山就是典型,更坏的情况就是隔壁的平远。

张扬绝不允许纵容这样的群体壮大,并获得特权。

软的不行,那来硬的呢?

拿着枪逼人干活,总可以勤奋起来吧?

这个提议,一样被张扬给否决了,原因是成本高和不可持续,更不符合革命道义。

莫崁村难办,但也不过是百口人的“小事”,张扬就将它甩给玛努部长。

接过难题后,玛努立刻赶往果北。

玛努是个语言天才,除了缅语和中文外,她还会临沧话、泰语、克钦话等多种地方语言。

到达莫崁村后,她娴熟地用临沧话和村妇女聊天,进而了解了莫崁的历史。

缅北丛林里,懒惰意味着软弱无能,像莫崁村这样村寨,在殖民地时代,下场一般是被吞并,落入男儿抓壮丁,女儿被发卖的结局。

如今莫崁现状,起源于华夏大变局。

五六十年代以来,华夏将农村旧势力一洗而空,两次出境剿灭残余反动国军,更是肃清了边境军阀。

与木城乡一山之隔的莫崁,迎来了长久安宁,脱离了残酷的丛林生存法则。

没有外部生存压力,莫崁村也就逐渐失去武德充沛的动力。

借助边境优势,莫崁村可以无阻碍的参加木城乡集市,获得廉价的生活必需品。

仅凭这条,莫崁村就与广大的缅北农村拉开差距,率先进入“衣食无忧”状态。

居住在高山山腰,四处无平地可开垦,梯田建设要长年累月才能成效,这也是莫崁村不奋斗的客观条件。

吸食鸦片成风,瓦解了莫崁村男人的最后一丝斗志。

男人不干活,但一家老小还是要养活,柴米油盐还是要花钱去换,这个重担落在女人头上。

玛努刚进村,就看到12岁小女孩在前胸用布带系着弟弟,后背负着高高的竹楼,里面装满了湿重的青草。

小小年纪却要担负起养家的重担。

一个家庭,男人懒惰的背后,是妇女的艰苦付出。

玛努一连半个月,就跟着妇女干活,一家一户的帮工,和每个家庭主妇成为知己。

半个月后,玛努带着妇女代表下山,去参观莫代镇的新农村。

为了安置投奔九旅的饥民,民政部在莫代、勐古、贡江等小镇,设立安置点,带领主动下山的少民一起建设新家园。

没有田地,那就一起开荒;没有房屋,那就一起盖房。

至今年1月,5个安置村建设完毕,每家都住上了2层的竹楼,至少分有5亩新田。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