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流淌的钢水(1 / 2)

缅甸风云 汉客 3583 字 2021-05-13

6月20日平炉开炉,7月15日正式宣告投产,平炉项目获得成功,至8月10日,平炉日产量攀升到110吨。

火红的钢水,为铸造车间带来胚钢,再经轧钢车间轧延等一系列加工流程,为根据地带来远超以往的“海量”钢材。

一切听起来很美,但钢铁厂的铸造、轧钢等车间很简陋,才刚建立起来,勉强具备加工钢材的能力。

相比于炼焦厂、钢炉厂,根据地对出钢后续工序车间重视不够,还需进一步补课。

出产钢材后,根据地运输压力大减,不用再通过公路运输大量钢材。

木兰钢铁厂出产钢材速度慢,但等等就有,不用再到春城采购普通钢材,只需进口数量少很多的高强钢、特种钢。

空出来的运力,也可进口铸造、轧钢等设备,补全钢铁基地短板。

张扬带着头盔,远远望着平炉倾动,倒出一炉钢水,火红的亮光映射在他瞳孔上,透露着激动和喜悦。

“多久能达到满产指标?”

“随着工人熟练度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年底就可达日产200吨。”

徐建又说:“现在有个大问题,生铁不够用了。”

铁厂陆续投建3座小高炉,首座小高炉是半废弃的,寿命不到300次,虽然多次停炉养护,但寿命已尽,10月就要停产拆除。

第二座小高炉寿命还剩200多次,预计79年2月报废,第三座高炉最新,能坚持到明年年底。

张扬疑惑地问:“按照建造计划,年内铁厂日产将高于300吨,怎会不够用呢?”

“再说了,不是有禄丰铁厂供应吗?”

徐建耐心解释:“根据地用铁量很大,再加上往外走私生铁、农具,每日就消耗50吨以上。”

“首座高炉报废后,就会出现供铁紧张状况,第二座高炉报废,就会有生铁缺口。而禄丰铁厂要到6月才出铁水。”

“这就会在明年上半年,形成200吨左右的生铁需求空缺。”

张扬点头认同,“再建小高炉?”

徐建苦笑道:“小高炉只是应急,要搞大钢铁基地,必须兴建现代化的中大型高炉。”

国内在逐渐淘汰高耗能、低产出的小高炉,根据地铁少煤少,没必要死磕小高炉。

每天望着煤钢基地上空不散的黑烟,和满地黑灰,也预示着小高炉走到尽头了。

根据地日后要产钢五十万吨、一百万吨,若都用小高炉供铁,简直无法想象还要建多少座。

沉默半会,张扬问:“你觉得要建多大规模的高炉?”

“300立方米级别即可,年产约为30万吨,日产800吨以上,可以满足现在需求。”

张扬又问:“若投产新的钢炉,是不是铁水又不够用了?”

徐建苦笑:“还真如此,工业生产就是如此,上游制约下游,一环扣一环。”

“一步到位,跨越到50万吨铁,你觉得如何?”

徐建听完很兴奋,但想了一会就摇头。

“投资太大了,300m3高炉要投资1千多万元,500m3以上,保守估计要3千多万。”

张扬默然,炼铁不单是一座高炉,还要有庞大配套设施,总投资额基本是炉体投资的2倍以上。

建了高炉,钢炉厂也要同步扩建,投资更是翻倍,年产50万吨的钢铁基地,投资额不低于1.5亿。

1978年,九旅外汇收入也就2亿多,明年再怎么增长,港元收入不超过5亿。

以根据地自身的实力,要一举达成50万吨钢,太难了!

“那就按你提的来,先建一座300m3级别高炉。”

徐建:“这个级别的高炉,在国内不算小,恐怕不易采购。”

张扬揉揉眉头,“两条腿走路,国内找,也尝试寻求进口。”

七十年代末起,欧美在淘汰钢铁等重工业产能,高炉没啥技术含量,华夏就在八十年代大量进口二手炼钢设备。

九旅买个更没技术含量的二手高炉,应该没有问题。

不过为了避免麻烦,与时间拖延,要换个名头,最好以华夏钢铁厂的名义去采购。

回到旅部,张扬给李国成发去电报,指示采购一座较为先进、提炼指标符合九旅所需的高炉。

电文备注:高炉采购以禄丰铁厂之名,后续考察团很快派出。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