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税制改革(二合一大章)(1 / 2)

缅甸风云 汉客 7468 字 2021-05-12

窦文涛接过照片,刚扫一眼,他就有兴趣了,“有意思!居然是双尾撑布局。”

双尾撑布局兴起于二战时期,是不小的飞控流派,比如P-38闪电战斗机、英国的吸血鬼喷气式、苏联的米格1.44。

进入70年代后,也有无人机采用双尾撑布局,但这股风潮刚兴起,年轻的窦文涛为此感到新奇。

无人机用双尾撑,在他看来是大胆的想法。

窦文涛一琢磨,也很有道理,布局结构和可靠性就很好。

王飞又递过几张草图,“这是飞机数据和指标。”

窦文涛牙齿一吸,有备而来,不好对付。

不过等他一看数据,就放心不少。

以色列侦察兵无人机尺寸

翼展: 3.60 m

机长: 3.68 m

机高: 0.94 m

性能:

最高飞行速度: 160 kph

续航力: 7.5 h

控制距离: 100 km

重量:

空重: 76 kg

最大负载: 118 kg

“这飞机挺小的,但性能还真不错。”

王飞笑了笑:“速度、续航、控制距离都可以适当降低,但九旅要求一年内服役,且有地面起飞着落,和车载弹射、伞降回收两种型号。”

窦文涛脸色发苦,甲方临时更改设计任务了,难搞!

“新型火蜂无人机计划暂停,只限于5架原型机改造,且确保3架服役。后续项目以小型无人机研究为主。”

窦文涛无奈的摊开手,“我做不了主,要向所党委汇报。”

王飞:“那就现在启程,我亲自去蓉城会见各位领导。”

九旅物流系统在蓉城新设一个采购办事处,统筹在川省的工业采购。

此时的川渝并未分家,川省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工业基地,更是华夏工业的备份所在地。

九旅所需的基础工业设备,几乎都可以在川省获得,当然前提是有钱,且当地政府愿意援助。

水轮发电机、盐盆项目设备、平炉炼钢设备,根据地的重大项目设备提供方都是川省。

多个项目汇总,川省起码从九旅处获得3000万元以上的出口额。

“金元”攻势初见成效,蓉城市革委会在火车站附近找了一块土地,“租”给九旅作为办事处。

王飞北上蓉城有了落脚点,顺便也能视察办事处工作。

611所内,党委领导人和各室主任传阅窦文涛带回的资料。

“老宋,你来说说。”

宋文骢是所里的气动学大拿,且是副总设计师,党委书记先问他。

“双尾撑的优势很明显,布局结构稳定、可靠性高。无人侦察机采用后推式双尾撑结构布局,便于安装光电侦察设备,不会对设备造成遮蔽;动力系统位于全机中部,全机质量集中,飞行操纵性良好等优点。”

不愧是宋总师,一开口就高屋建瓴的分析出双尾撑的优势。

“这么说来,这架无人机的数据靠谱?”

在场主任都点头赞同。

“飞机这么小,材料要求也不高,气动布局很简单的,后推的螺旋桨发动机也没啥难度,有现成的发动机可用。”

宋文骢有点为难的说:“设计制造都没难度,就是电子设备、高空摄像机有些难度,要向上级申请调配。”

“再有就是,回收伞看起来不起眼,但难度却不小。单就伞的存放点就是问题。”

车载火箭发射,动力伞回收时,开伞点非常关键,是个新领域,611所研究不多。

李书记大笑,“这不正好是花钱的地方,没点难度,九旅怎么心甘情愿的投钱?”

大家嘿嘿大笑。

“谁来主持?”

此话一说,大家都避开书记的眼神,所里刚领了歼七改任务,都看不上小飞机项目。

宋副总师笑着提议:“让年轻人试试手?难度不大,适合锻炼新人。”

李书记忍不住拍手,“可以,老宋想得周到。”

隔天,宋文骢一行人和王飞在九旅办事处见面,双方达成了新的合作项目。

双方一致认同推迟国产火蜂无人机的研发,主力投入华夏版侦察兵无人机,同时五架火蜂的改进继续推进。

九旅承诺的项目资金不变,转而投入小型无人机。

关于国产火蜂的30万美金奖励,王飞改为一年内服役侦察兵,则奖励15万美金,入役时间每提前一个月,就奖励5万美元。

宋文骢笑咪咪的答应了浮动奖金制。

九旅的要求不高,原型机只要求为低空侦察机,能携带高精度航空照相机即可。

有完整的飞机参数在,有现成可用发动机,照相机也可选用国产相机,611所很有把握6-10个月内,走完原型机研发的所有流程。

“宋总师,我无比期待新飞机起飞的那天。”

宋文骢爽朗的说:“那一天不远了,611会全力以赴,快马加鞭,以求小飞机早日腾空。”

王飞笑呵呵的握手,心里却吐槽:信你个鬼,小飞机项目交给窦文涛主持,项目组全是新人。

不过新项目落地,王飞就完美完成旅长交代的任务,九旅所求不多,只求能有侦察机可用,和培养自己的航空人才。

这两点能达成,吃点亏九旅也能接受。

接下来几天,王飞拜访了东方电机厂等合作单位。

受雨季影响,木丝大坝停工,华夏援建工程团也已回国。

2个月后项目复工,王飞现在提前做好沟通,可使项目准时复工,援助专家及时归位。

7月中旬,张扬又开始密集地走基层行程。

夏收将近,这次主要视察农场和农村,判定夏粮的收获情况。

“农场情况如何?”

谭木西掰着手指说:“农场分为四块,河道入口两岸是熟地,上游两岸两大块是新地...”

一年多的经营,农场开荒成果显著,熟地有6000亩,其中种植了5000余亩的水稻,剩下土地种植玉米、土豆、番薯。

土豆不多,种植面积不到30亩,雨季高湿高温,不适宜马铃薯生长,夏季种植,是为了试验而种。

上游开拓的荒地一共6000余亩,有一半是坡地,用机械开荒的地没去年开荒地精细。

坡地都用来种大豆、番薯和象草,也种植了苜蓿等杂七杂八的高产草本牧草。

另一半荒地就种玉米、番薯。

农场用于种粮的农田面积达到1万多亩。

“下个月水稻才成熟,现在还没法估算产量,单凭经验判断,亩产起码有300斤。”

按5000亩算,亩产300斤,总产达到15万斤,折合75吨。

张扬开心的说:“真不错!农场还要扩大下去,成立新的农场点。”

老谭笑眯眯地点头,“水渠建好后,木丝河农场还可开荒2万亩。瑞丽江两岸河滩,还可开荒5万亩。”

张扬摇头,“没有那么多!”

瑞丽江水量充沛,要和水抢田,就必须大举修建几十公里的江堤,耗费巨大,却只收益几万亩良田,不值得!

缅北山多,盆地也多,再加上人口稀少,有的是可开荒土地。

打出莱别山,占据掸北,就不怕没有土地可开垦。

“新村农耕如何?”

前往罗盘村的路上,张扬问道。

迁移计划开展后,山民见到新村有房住,有水田可分,更多的人囔囔着要搬家,也要到平原过好日子。

老百姓就是这样,不见兔子不撒鹰,见到别人过好了,就羡慕嫉妒恨,也想着占便宜。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