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我们的事业正红火(1 / 2)

缅甸风云 汉客 3588 字 2021-04-11

在山里摸爬滚打半个月的探矿队,早已失去进山时的从容,众人满脸沧桑,出山时,全是一副劫后余生的表情。

杨修把玩着自己用匕首割了剩一点的胡子,“休息3天再进山。”

李修蒙噌的一声站起来,“老师,你没玩够,还要进山?”

“你这些天可有领悟?”李修蒙一直跟着自己吃苦,杨教授有了教徒弟的心思。

要回答专业问题,李修蒙认真起来,“我感觉莱别山地质条件不比无量山脉差,潜力很大。”

这么宽泛的回答,杨修显然不认同,做学术不是写文章,除了言之有物,还要有可靠的数据。

“放大视野,莱别山山脉处在那里?”

“掸邦高原北缘,横断山脉余脉?”

杨修被气坏了:“你就这点水平?”

小李有点委屈,自上山下乡以来,自己就没人教,只能一个人瞎琢磨,到了今年才回到学校。

地质学不是看书就能精通的学科,没有野外考察,肚子没货的他,只好复读书本上的知识。

“以掸邦高原西部为主脉,南到泰国北至滇省,有一条长达2000公里的铅-锌-银矿带。”

杨修停下话头,指着南边问:“西南边不远,有什么矿区?”

“包德温矿!”李修蒙抢答,他惊喜的发现自己终于答对了。

“没错,就是包德温矿脉,曾经是世界最大有色金属矿山,蕴藏银、铅、锌、镍和金等金属。”

“两地不到百公里,同属一个矿脉上,莱别山理应蕴藏同类矿藏。说不定我们就站在矿山上。”说到这里,杨修意气风发。

若是发现一座金、银矿,对华夏来说,将是极大的好消息,不止能从九旅手里获得原矿,也能侧证保山、临沧一带有金矿存在。

对巡逻队来说,探矿他们不懂,但金银秒懂,若是真找到矿了,根据地就发财了。

大家不再对还要进山抱怨,反而想着早点找到矿山,向旅长报功。

探矿队回木姐休整,张扬接到杨教授提交的前瞻性报告,申请加派更多的勘探设备。

张扬欣然同意,只要根据地能给的,全都给杨老调配。

对于金矿存在,张扬持谨慎态度,后世的第五特区包括根据地在内,面积更大,也没听说找到大金矿。

若是找到几座铅、锌、银矿,张扬就心满意足,根据地可以开辟新的工业项目了。

三天后,探矿队又出发了,这次勘探木姐-棒赛一带的山区,杨修想要找到那个答案。

随着红星报刊登国内新闻,华夏消息如潮水般涌入根据地,但却不再引起轰动,知青的心已安定,专注学习和工作。

要走的人还没走,来的人却源源不断。

十一月刚过一半,九旅就接纳了五百多名国内有志青年,加上前两个月自主上门的年轻人,根据地人口突破三千人。

最为特殊的是,根据地接受了13名东边来的战友,他们从佤邦出发,沿着特遣队的路线逆行,一路跋山涉水,历尽艰辛,来到了九旅。

十三名缅共党员衣衫褴褛,但目光坚毅,精神勃发,展示了极强的意志力。

张扬和李国成特地举行欢迎仪式,欢迎佤邦战友回家。

支书的宣传起了极大的作用,在佤邦不得志的十三名同志,没有多犹豫,勇敢地走上西行征途,加入九旅大家庭。

这些天,政委有空就笑,感觉头发又长回来了。

有了坚定的革命同志加入,虽不能立刻投入工作岗位,他却觉得肩上的担子轻了许多。

收到旅部发来的感谢信,谢和华由衷的笑了出来,近些日子,他在总部并不好过。

深入基层后,来自上下级的双层压力,让支书的工作愈发地难做。

除了知青,班一级的战士,大多是当地的少民,由于缅共没有贯彻基层民主、士兵委员会等政策,他们更愿意跟本族党员走。

战士们不太爱听外来人的话,走基层计划并不顺利。

谢和华只是九旅支部书记,“管”得太宽泛,无疑触动缅共高层的神经,他们不希望支书做更多的无关工作。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