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细流汇聚成海(2 / 2)

缅甸风云 汉客 3348 字 2021-04-11

“自愿支援的老师到位,全日制学校开学,就送这批少年上学,边读书边军训。”

相比送少年们去干苦力,张扬更希望他们能学到知识,做一个有文化有理想的接班人。

“这办法妙啊!”政委拍手赞道。

铃声响起,徐轻舟忐忑的走上讲台,不到1平米的讲台真让人陌生,时隔十年,没想到能再次教书育人。

一节课很快结束,听着学生整齐的问好,徐轻舟不由得泪流满眶,老师好,多久没听到了?

回到办公室,徐轻舟望着窗外打闹的学生,怔怔的想起这段奇妙之旅。

“老徐,你还年轻,想换个环境生活不?南边要老师。”

听到老师一词,徐轻舟挣扎地从草席上起来,“南边在哪里?我去。”

高强度劳作,让徐轻舟感到窒息,只要窗开一丝隙,有新鲜空气进来,他都要搏一把,只为能带来些变化,打破这潭死水。

就这样,徐轻舟从版纳农场离开,踏上他国土地,来到木姐的简易学校,做起园丁。

几十名和徐轻舟一样命运的知识分子,踏上木姐这片热土,为根据地的教育事业发光发热。

孟牙河谷的老学校,受困于师资不足和学生不稳定,没法全天办学,只能选在晚上给士兵们补课。

电力有限,没法给夜校提供充足的照明,老校教学成果一般。

解放木姐后,根据地条件大大改善,张扬索性把学校搬到木姐,借用缅军旧兵营办全日制学校。

新校学制齐全,从初小一直到高中,每年级都开班,九旅25岁以下的指战员,都要到学校接受半年的封闭学习。

当然不是要一次上完半年,可以选择分时段就学,每次上15天-20天的课程,并不会太影响本职工作。

刚成年的战士,要求严格许多,必须进校学习,达到初中学历,才有机会毕业。

若是成绩好,九旅会送他们上高中,乃至大学,根据地没有条件,就送到内地去,不耽误任何一个读书苗子。

进社会多年后回到教室,学得很苦,战士们恨不得多一个脑袋。

旅部办学也很苦,因为是免费办学,学校天天要吃、喝、用,为了将来,大家只能咬牙坚持。

各级指导员纷纷抱怨,本就人力不足,抽调兵员去上学,人更不够用了。

抱怨归抱怨,还得乖乖送人到学校,上学后,连长们反而更担心自家的小白菜进了学校,被别人给挖走。

自我学习,和外来人才补充,两条腿走路更稳,再艰难也要走下去。

有了两手准备,张扬更不担心知青大规模离开。

知青自由选择,走的盼望他一路好,来的迎接,根据地提供最佳条件,培养他们成为缅甸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从60年代开始,一直到21世纪,华夏一直处于人太多和人才不够用的薛定谔现象。

六七十年代,国家接收不了那么多人才,只能发动下乡运动,同时各部委抱怨人才匮乏,抱怨到后世。

偏偏又是各大机关,囤积一批无所事事的高极人才,整日埋头公文,虚耗本有的学识和能力。

这是组织运转时的必然失位,不是每个人都完美匹配到最适合的岗位。

这样的缺位,却是根据地的机会。

只要华夏不堵上人才流动的口子,总有被内卷的不得志人才,自动投奔根据地,换个地方发挥才能。

根据地建设得越好,正向反馈就越多,人才会源源不断地汇聚到缅北,成为九旅的一份子。

9月份就接收近三百人,使根据地人口突破两千大关。

张扬相信以后这种现象会越来越多,持续下去,积累的数量会引起质变。

涓涓细流汇聚成江河,汇聚成解放缅甸的汪洋大海。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