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北京的胜利(1 / 2)

民国不求生 宇文郡主 3432 字 2021-01-07

暮春的北京气温渐渐升高,不复昨年冬日时激烈的氛围,城门前不时走过一队摇晃驼铃的北归商旅,中俄交涉的结果虽然还没有确定下来,但市民们光是见到源源不断从张家口返回的驼队,便能感受到一种胜券在握的信心。

口外的大量紧俏商品入城以后,有的直接在街头摊贩叫卖,更多的则转卖给大商家,羊毛将作为纺织的原料,大量乳制品则会进行二次加工,相当一部分骡马则被政府收购,繁荣的气息满溢街头,几乎掩盖住了昨天国民党人、社会党人在街头武斗斗殴留下的痕迹。

北京自古多风沙,特别是三四月间的沙尘暴,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厚厚的黑色尘土伴随驼队而至,大风从西北刮过,飞沙扬砾,白日昏暗,每一家店铺干净明亮的窗几上都迅速堆满灰尘,遍布老北京城内的各家王府、园林,雕梁画栋也好亭台楼阁也好,经过风沙洗礼,除了那些种在草地正中的树稍稍有点光彩以外,其余都被污染得暗淡无光。

刚从南方抵达北京的社会党中央委员会代表团,大部分成员都是南方人,广东、福建两省籍贯代表占到了全团总人数的一半以上。

他们多不习惯幽燕天气,对古老首都的沙尘暴更是毫无心理准备。

众人在前往林公馆以前,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整理甚至是清理自己的着装。林时爽拿出手帕擦着满是灰尘的鞋子,拍打着满是灰尘的大衣,整理被风吹乱的头发,几位代表互相传递着粉纸清除眼角的灰尘。

军人出身的林述庆笑呵呵地说:“两年前我们在北伐路上餐风饮露,狼狈之状却也比不上今日。”

众人闻之无不失笑,和南京、上海等地的紧张氛围相比,由于社会党和国民党在北京的基础都比较弱,所以这座民国首都的政治僵持气氛反而减淡许多。

以北京为中心发轫的双十二运动,气息犹在,代表们还能经常在街道上见到一些去年年底张贴出来的爱国标语。

袁世凯辞职下野以后,陆征祥也紧跟其后,不仅宣布辞去总理一职,而且直接逃回老家,曾经参与中俄密约交涉的曹汝霖等人也是如此。

这以后中俄关于外蒙古问题的交涉短暂中止了十天左右,直到黎元洪抵达北京以后,在林淮唐和段祺瑞的建议下,黎元洪授意顾维钧代理外交次长,出面主持交涉事宜。

当时还在外蒙古境内作战的草原骑兵集团,则没有理会沙俄的警告,继续前进,在今年——即民国二年,1913年年初包围了库伦。

原来态度极为强势的沙俄声音却迅速软化,不仅没有如其前言出兵攻击中国军队,反而在草原骑兵集团包围库伦时撤走了驻库伦的一支军事顾问团。

这既是由于双十二运动展现出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同时也是由于国际环境在此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1912年初,巴尔干地区的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和黑山四国缔结了旨在反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异族统治的巴尔干同盟,并在1912年10月以马其顿反土耳其起义为契机共同对土耳其宣战。

巴尔干盟国在兵员数量和武器质量,尤其是炮兵数质量和军队战斗训练水平上,均优于土耳其军队。而且这些国家的军队在民族解放斗争目标的鼓舞下,士气高昂,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就彻底打败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使得土耳其不得不放弃了除君士坦丁堡以外的全部欧洲领土。

巴尔干同盟中的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两国都是和俄国同种同源的斯拉夫人,泛斯拉夫主义兴起以后,俄国更视保护巴尔干的斯拉夫民族为沙俄帝国的核心利益之一。

本来巴尔干同盟对土耳其取得如此重大的胜利,对沙俄来说也是一项外交胜利。

然而没过多长时间,由于俄国在巴尔干同盟瓜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遗产的问题上处置不当,致使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三个国家围绕马其顿领土的分配问题,矛盾激化,德国、奥匈帝国两国也借机插手,至1913年1月6日,巴尔干同盟即宣告破裂。

随后奥斯曼土耳其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也发生了一场政变,新上台的青年土耳其党拒不接受和约条款,决心重新挑起战火,巴尔干的局势于是急剧地复杂了起来。

和巴尔干相比,外蒙古的问题实在是无足轻重。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