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第三师撤军(1 / 2)

民国不求生 宇文郡主 2987 字 2020-12-26

晋商本身的历史并不干净,他们赖以剪蒙古人羊毛的清朝皇商身份是怎么来的?或许很多人已经忘了晋商“诗书传家”以前的历史,但林淮唐可没有忘记。

社会党很快就做出了进一步的反击,这回中华书局和光复会合作,还请浙江省总参议陶成章写序,出版了一本《晋商八大家秘史》,接着又在观察日报和赤戟报等机关报上以头版连载“明清鼎革之际的走私商人”专题,把晋商光荣的发家史全部都抖落了出来。

辛亥革命刚刚成功,社会上的排满情绪还很浓厚,对于明朝的追思氛围也很重。晋商在明末时帮助满清向关外走私物资,这样才造成了他们能够垄断口外贸易的皇商地位。

在诗书传家的神话背后,有的不过是一群为了利润出卖一切的国贼而已。

林淮唐一边主持着经略使公署繁忙的公务,一边还要和社会党中央委员会来回通信,提出对付晋商舆论攻势的种种办法来,忙得简直像一个陀螺般转个不停。

但林淮唐的精力迥异常人,对他来说这种超过常人忍耐极限的忙碌,反而能让内心更加安定下来,也可以使他的精神更为放松。

民国元年的年底就快到了,这意味着一年计划的建设已经完成大半,也意味着国会大选即将结束,社会党与国民党、社会党与北洋军之间短暂的斗而不破的局面,也就将要告终了。

各方都在摩拳擦掌,所有人都知道明年将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时刻。

中国的命运将会走向哪个方向?林淮唐有全胜的信心和把握,他用尽一切办法带起的这支革命队伍,以清教徒的精神、严苛的自律、繁密的组织规章和高尚的理想,所图当然甚大,但林淮唐绝对相信社会党虽然没有后世那支队伍成熟,可是比较北洋军和国民党,社会党绝对更加先进,在各个方面都更有优势。

许多迫击炮和削短了枪管的毛瑟马枪,从上海走沪宁线和津浦线运到天津,再从天津装船运到北京,然后走京张铁路送到张家口,至口外以后装马车运输到绥远。

林淮唐想着待社会党夺取全国政权以后,必须实行更大规模的交通建设,不然像这样繁杂的运输方式,是不能推动蒙古地区人民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

一辆辆大马车从林淮唐的身前走过,社会党对绥远的投入不能算低,这么多军械、这么多饷粮,中央政府除了最开始给的二百万元以后,袁世凯就再没接济过公署一分钱。

不过袁世凯也没有阻止社会党继续往绥远运输各种物资,他大概断定绥远孤悬北方,社会党往这里砸越多资源,以后也全都是归北洋所有吧。

“林使,中央来电。”

曹锟身材肥胖,但也骑着马过来。他胸口上一枚勋二位的徽章闪闪发亮,肩膀上的礼服流苏还在风中飘荡,大腹便便,可在北洋军中竟然已称得上悍将。

林淮唐还是一袭没用军衔标记的黄呢军装,只是因为在寒冷的北方,外面多穿了一件浅灰色的军大衣。

曹锟把电报交给林淮唐,有点尴尬地说:“中央要求我部转驻张家口就,不好意思了,林使。”

林淮唐面无表情,陆军部发来的调令是要把曹锟手下的那两个营——吴佩孚和冯玉祥两支部队——全部调到张家口驻扎。

美名其曰保护后勤道路,实际上等于是调回关内,把整个蒙古问题全都甩锅给林淮唐接着。

林淮唐毫不掩饰讥讽之意:“曹副使,听闻北京都说我林某人是善财童子,先给国民党送广东和南京,再帮你们解决蒙古的大麻烦,百般奔波,都说在帮别人做事。”

曹锟待在绥远虽然也没有做成什么事情,无非就是替北洋刷刷存在感。但他好歹还有那么一点点中国军人最后的知耻,脸上也微微红了起来。

“林使,我……我们到张家口去,是为你守住退路。”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