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海州农场(1 / 2)

民国不求生 宇文郡主 3027 字 2020-11-25

车队抵达海州以后,众人便在工作队的引领下下车步行,又花了一整天时间走到海头镇东面的海州垦区第一农场。

路上工作队的干事们,又向汪爱民等人强调了一番,垦区生活可能会比一部分官兵以前的生活更好,但对于另外一些军官来说,垦区可能就是相当清苦了。如果有人受不了这个苦,想要离开,社会党不会阻止,大家可以自愿选择去留,但是只要还没有提交退出农场的申请书,那所有人就都要听从组织的安排和指挥。

汪爱民走了一天的路,小腿有些发麻,听着这话,好像国营农场的生活与军营里面又有些相似。但他对此并不抗拒,毋宁说汪爱民更乐于主动去迎接这种生活。

毕竟再清苦的农场,也要比在南京目睹革命理想在现实中的破碎,更加美好。

失落的革命军人,数量不在少数。他们踏上海州垦区第一农场松软泥土的那一刻起,走过就留下串串脚印,心情逐渐起着变化,好像这些脚印就和许多人儿时留在乡土里的脚印重叠在一起似的,在中国沿海黄河泛滥新造成的陆地上,把他们的命运与中国的未来扎根联系在一起。

“这里不是江南沃野,而是一片荒芜的土地——”邓瀚站在队伍的最前方,他也是工作队中的一员,“我们最敬爱的林书记长说过,江北广阔天地,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我们就要靠中国人自己的手脚,把这片荒芜的大地,开垦成新的江南!”

汪爱民眼望着远处渐渐葱茏的山林,碧绿的原野和蓝天白云,他轻轻踏过河滩,丝丝杨柳拂面,溪水汨汨流通,翠鸟不时尖叫着划过水面,溅起点点水珠。

“这水好清……”

远处的小山丘上,插满了黑赤旗、五色旗和铁血十八星旗,那里已有不少北伐军自己的复员官兵,先汪爱民等人入驻了垦区新村。

这条小小的水渠,就是这些复员官兵们,用极简陋的工具挖掘出来的。

几只白鹅在河里凫水嬉戏,灰羽毛的麻鸭们在河里倒着身子,它们从水底觅食,只见屁股不见头。刚刚掘出不久的新渠,溪水里却已流动起了跳跃的鱼虾,还有螺蛳与蚌壳,一株野蔷薇的花骨朵也勉力从盐渍化的土壤里抽出新芽,坚忍不拔地抬起头,望向东海的尽头。

邓瀚笑笑说:“你们是第一批到海州第一农场来的复员同志,山坡上那些人——他们是工程兵,编制不算在咱们农场头上。百川老兄,你是该感谢咱们工程兵袍泽同志的,没有他们,咱们今天就连睡觉的地方都无。”

由老华南野战军改编而来的新华东野战军,现在也在大整编当中。社会党的整编政策,无非还是以精兵简政、汰弱留强为主,毕竟不管是徐州的煤钢复合体,还是江北滩涂地的大垦屯计划,每一项都将花许许多多的钱,而江北本地的财政收入相当有限,社会党控制的地方政权,也就烟台、上海、常州还有闽南那片盈余较多,所以华东野战军的整编相当严格。

很多被缩编的部队,就把番号改成了工程兵,参加到了各项地方建设当中。

被调来海州的这一营工程兵,到地方以后还给汪爱民等后来的复员官兵,提前修好了连成一排的宿舍住宅。

虽然时间有限,财力更是捉襟见肘,所以给汪爱民等人准备的住所相当狭小,看着就只是苏北一带最常见的小平房。就这样,还是四人、六人、甚至八人住一间,空间相当狭小。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