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自裁(1 / 2)

民国不求生 宇文郡主 3839 字 2020-10-25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成立,开五口为通商口岸,上海是其中一个。1843年,英国领事巴富尔来上海开埠,法国和美国分别在1849年、1854年成立了法租界与美租界。租界开辟初期,实行华洋分居,禁止华人在租界内居住,但是1853年9月小刀会起义军攻占上海县城后,大批华人进入租界避难,打破了华洋分居的禁例。

接着,1860年以忠王李秀成为首的太平军发动东进,攻克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宁波等苏南浙北城市, 迫使数以万计的苏南、浙北难民进入上海租界避难,所谓江浙两省绅商士庶丛集沪城。

上海租界内避难华人,在 1862年曾高达150万人左右。姚公鹤所著上海闲话即谓:“租界一隅, 平时为大商埠,乱时为极乐园。昔洛阳名园记序称:天下之盛衰视洛阳,洛阳之盛衰视名园之兴废。吾亦曰,天下之治乱视上海,上海之治乱视租界。盖世变系焉矣。”

1869年之后,上海租界的体制逐渐成型。在租界的外国人,按照西方的代议制民主原则建立了租界的政治体制: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租界无疑相当于一个国外的地方自治政府,拥有治外法权。

殖民主义者禁止清军随意进入租界,并侵夺了中国政府对居住在租界内犯法华人的逮捕权。 一时上海为新党避难所、活动据点和主要集结地。

如今满清政权被推翻,新的市民政府成立,但租界同样不受革命政权的管辖。因此,对于那些不愿意与新政府合作的前清官僚士大夫来说,租界是最安全的所在。当时中国的租界大小有23个,而租界中的遗民以上海、天津、青岛最为集中。

据时人记载:“清亡遗臣之隐居者,大抵视夷场为安乐窝,北之津胶,南之淞沪,殊多遗老足迹。”黄河以南的封疆大吏到上海的比较多,清廷皇室近臣、满族、蒙古族官员和黄河以北的地方大员到天津的比较多。

由于租界当局对租界进行自治管理,完全排斥中国地方政府的管辖权,同时又为工商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使上海租界的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的规模,在当时中国乃至远东地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和南明遗民相比,避居上海的东南遗民,并没有前朝那种轰轰烈烈的传奇,不论是对自我生死出处的讨论,还是对遗民历史的述说,都和晚清的气氛一样,只有一种干枯如僵尸的腐朽气。

正所谓“前明之亡何以有声有色者、如荼而如火,前清之亡何以无声无色、如土而如尘。无论历史有声有色者,前清远不及前明。 即此一时之有声有色者,亦复相去不可道里计。”

套用一句话来说,则清朝之灭亡,就是无可纪念的皇帝,无可纪念的名将名臣,也无可纪念的名士,只能说是生得如何不义,死得便如何可耻。

陈其美在过去,虽然因为躲避官府通缉追捕的缘故,频繁出入租界。但他又怎能想到今日的窘境?居然被革命军驱离上海华界,只能和许多前清遗老那样,像老鼠般躲在租界里。

除了陈其美以外,还有不少青帮大字辈的老头子也被迫躲到租界。他们原来赞助沪军都督府,并为陈其美杀戮革命工农群众,可谓出尽力气,此时一并遭到清算,不仅留在华界内的产业、宅邸被新政府没收,本人还遭到通缉,只能亡命租界。

刺林计划,是由蒋志清最先提出。但确实是得到陈其美的首肯,而且由陈其美发动沪军都督府残余的人脉和资源,竭力推行,才为蒋志清创造了这样绝佳的一次暗杀机会。

然而蒋志清技艺不精,刺杀失败也就算了,居然还被林淮唐生擒。消息传到租界里面,陈其美顿时面色枯瘦,知道事情败坏,一切算是完了。

唯一能够指望的,也就只有蒋志清坚持兄弟义气,主动揽下一切罪责。

但陈其美本人在同盟会内部的政治地位,也势必会被牺牲,作为安抚先锋队的一种交换。

陈其美每天在租界公寓里借酒消愁,他仓惶亡命时带走的钱本就不多,这段时间又要给许多青帮老人垫付生活费,居然很快就出现入不敷出的状况,坐吃山空也是指日可待。

陈其美吸完大烟后,看了看抽屉,就连鸦片膏都所剩无几,他怎么会走到这境地呢!

敲门声响起,陈其美好像僵尸般,行尸走肉站起来打开门。门外的林森和汪精卫,这几天他都已经见过好几次,但他们说来说去,要不是让他主动出面自首,要不就是让他流亡日本去。

无论哪种选择,都意味着政治上的自杀。

“英士,孙先生来了……”汪精卫沉声说。

“啊!先生!”

陈其美吃了一惊,浑浑噩噩的精神也稍稍苏醒过来几分。他两手连忙在身上擦了擦,鸦片烟的气味还环绕在身上。

孙中山穿着革履的西装,也站在门外,除他以外,还有另外好几位同盟会内陈其美的好朋友,都等在公寓门外。

“英士……”孙中山眼眶微微泛红,“你……唉!你错得太多了!”

众人簇拥着孙中山进入室内,他把宪兵营送来的一份蒋志清口供,也到了陈其美的桌子上。

“这就是你结拜换过帖子的把兄弟吗?这种盟兄弟……这种混子!”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