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同拜孝陵(五更)(1 / 2)

民国不求生 宇文郡主 3149 字 2020-09-21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狮十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明朝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命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主持陵墓的营建工程,洪武十五年,朱元璋的结发妻马皇后先行去世,被葬入孝陵,孝陵之名,取意于谥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一说是马皇后谥“孝慈”,故名。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于应天府崩殂,遂启用地宫与马皇后合葬。至明永乐十一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孝陵建成,历时长达30余年。其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形制参照唐宋两代帝王陵墓而有所增益。建成时围墙内享殿巍峨,楼阁壮丽,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围入禁苑之中。

如今从朝阳门到孝陵卫到陵墓西北所筑的四十五华里皇墙,完全处在北伐军控制之下,朱元璋的享殿中烟雾缭绕,松涛林海,林淮唐侧耳倾听,好像能听到鹿鸣其间,气势非凡。

天堡城被北伐军攻占以后,林淮唐、林时爽、林述庆及徐绍桢、姚雨平、陶骏保等人,便一同着军礼服,到紫金山阳的孝陵祭奠明太祖,并向朱元璋祭告炎黄子孙三百年来沦落胡虏之手,并于今光复的不孝历史。

“康熙二十三年,玄酋南巡至金陵,也是在这里亲往拜祭。”林时爽戴着军礼服硬挺的大檐帽说,“史载玄酋由甬道旁行,三跪九叩,诣宝城前行三献礼,父老从者数万人,感泣不能止。”

林淮唐啧地砸吧了一下嘴巴,不屑道:“玄烨用这样高的规格祭拜洪武帝,不过是希望后世、后朝也能如此祭拜他。

但他一个鞑酋,又凭什么享受千秋万代的享祀不绝呢?属实做梦。”

众人一起沿着阶梯上前,在神道两旁,左列卫兵皆高举黑赤旗,右列卫兵皆高举铁血十八星旗,千旗飘卷如云涛大海,于风中尽显北伐军之雄壮气魄。

林淮唐手触“治隆唐宋”御碑,竟然感到了一种浸润的冰凉的寒意,感到石墙在青苔的掩饰下做着一个灰色的梦,这个梦以凤阳花鼓为背景音乐,又隐隐约约响动着满洲人的萨满乐。

他的鼻孔里钻进了一股浓郁的青草或者树叶默默腐烂的气味,这气味通常要到秋天的野外才能闻到。

“治隆唐宋”四个字也是玄烨亲笔题下,林淮唐却相信玄烨的这些所作所为,无非是希望自己也能够跻身到如朱元璋那般的历史地位里。

如果历史没有发生偏差,其实玄烨的这一幻梦,在许多年后几乎已经完全实现。

林淮唐和革命军的战士,都还没能见识玄武湖里清澈湛蓝的湖水,他手掬一捧雪花,心想,南京城,这是一个传说中紫气东来的城市,也是一个虚弱的凄风苦雨的城市,这个城市的光荣与耻辱比肩而行,它的荣耀像露珠一样晶莹而短暂,被宠信与被抛弃的日子总是短暂地交接着,后者尤其漫长。

翻开中国历史,这个城市作为一个政权中心作为一国之都,就像花开花落那么令人猝不及防,怅然若失。

阶梯两旁,神道之前,不少地方还能看到六朝以来文人雅士留下的墨迹,可惜众人没能找到当年郑成功围攻南京时留下的笔墨碑石。

众人走到孝陵之前,这时候即便是联军诸将里心态最保守的徐绍桢,连这个可说是半带被迫性质投入革命军的清廷高官,也难掩眼中的激动,红润的眼眶好像随时都能落下眼泪。

“昔宋政不纲,辽元乘运,扰乱中夏,神人共愤。惟我太祖,奋起草野,攘除奸凶,光复旧物,十有二年,遂定大业,禹域清明,污涤膻绝。

盖中夏见制于边境小夷数矣,其驱除光复之勋,未有能及太祖之伟硕者也。后世子孙不肖,不能敪厥武,委政小人,为犹不远,卵翼东胡,坐兹强大,因缘盗乱,入据神京.凭肆淫威,宰割赤县,山川被其瑕秽,人民供其刀俎。

虽义士逸民跋涉岭海,冀振冠裳之沉沦,续祚胤于一线,前仆后起,相继不绝.而夭未悔祸,人谋无权,徒使历史编末添一伤心旧事而已.自时厥后,法令益严,罪罟益密。

嗟我汉人,有重足倾耳,箍口结舌以保性命不给,而又假借名教,盗窃仁义,锢蔽天下,使无异志。

帝制之计既周且备,将籍奸术,长保不义。

然而张曾画策于私室,林清焱起于京畿,张李倡教于川陇,洪杨发迹于金田:虽义旗不免终蹶,亦足以见人心之所向矣。

降及近世,真理昌明,民族民权,盎然人心。加以虏氛不竟,强敌四陵,不宝我土,富以其邻。国人虽不肖,犹是神明之胄,岂能忍此终古,以忝先人之灵乎?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